刘基参加了元代的科举考试。至顺三年(1332年),刘基参加江浙行省的乡试,考中了举人,紧接着他于次年参加了第二级和第三级的科举考试——会试和廷试,名列进士榜三甲第二十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刘基只有22岁。
须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蒙古贵族为了保持对广大中原地区百姓的统治优势,将全国的百姓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四等是南人。元朝的科举考试,蒙古人和色目人考试题目简单且录取比率极高,以此来保持对中原的统治。而汉人与南人,特别是南人则有诸多限制,很难被录取。
而刘基正是第四等南人,他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考中进士,实属不易,更说明刘基确实有真才实学。所以刘基高中进士后,一时在乡间传为美谈。然而,与科举的坦途相比,刘基的仕途则要显得坎坷得多。
这一方面是由于刘基对官场的适应能力与他的才学不成正比。另一方面,由于元朝的统治策略是防范汉人的,而刘基出身于南人,是南宋遗裔,更要严加防范,他自然不会受到重用。
元统元年的进士刘基,直到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授予高安县丞的官职。县丞是协助县令处理本县政务的微末小官,秩正八品。此后二十多年,刘基先后出任过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行省枢密院经历、行省郎中、处州路总管府判等职。
在这些官职中,最高的是处州路总管府判,不过是正六品,其余的不过七品。刘基在元朝二十余年的宦海沉浮,不过是一直沉沦下僚罢了。对于自负不世之才的刘基来说,自然是积愤于胸而不能平,可以说是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了。
更加不幸的是,刘基的性格又是疾恶如仇,与当时腐败黑暗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刘基屡受打击。终元之世,刘基一直沉沦在官僚体制的底层,这离他治国平天下、一展胸中所学的理想实在是差得太远太远。
《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