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是张恨水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作品,不同于《金粉世家》和《啼笑烟缘》因为影视剧的改编而妇孺皆知,《巴山夜雨》在百姓看客中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
但是,在很多学者眼中,该小说展现特殊背景——战争爆发时期的“战都”——重庆一隅的真实图景真实展现,称该书为作者“一生创作的最高巅峰”,甚至是“最重要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富有人文气质的教授李南泉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教授随着学校的迁移,来到了战都重庆,偏居在四川重庆川东山村的生活图景。日子过得相当清苦、困窘,不管是吃穿住行,都因陋就简。作为受过十几二十年教育、甚至是喝过洋墨水的的大教授,跟村子里所有的百姓一样跑飞机警报,为吃穿用度费心费力。
张恨水文字功夫了得。全书就相当于白描了2个多月(从夏天到中秋)的川东山村的生活图景,但是文中所有人物的前世今生、人物个性都交代得一览无余。
书里,对战争爆发的原因、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思考甚至是检讨。作为鸳鸯派小说鼻祖,运用其老道的文笔,塑造了几对个性迥异的中年夫妻形象。最精彩之处莫过于那几个“颇有味道”的太太们——奚太太、石太太、袁太太、吴太太,以及文中主人公的妻子——李太太。
李太太,作为李南泉家的财政一把手,总要精打细算过日子,唯一的嗜好就是搓麻将,并因此与丈夫发生口角摩擦。两人的口角摩擦总会发散(指桑骂槐)到国家宏观层面、历史意义层面,颇有看点。李太太深知全家的收入倚仗丈夫大学工资及辛苦码字所得,对丈夫总体而言,争吵归争吵,还是体贴的,在吃、穿上总优先丈夫的需求。此外,李太太对于丈夫与坤伶走得近颇为紧张,但又在无序的撒泼与体面的优雅中徘徊,分寸感拿捏得当。
奚太太,是全书塑造极为立体的人物,狂妄自以为是,愚蠢而不自知。其丈夫是小公务员,在她之前,丈夫娶妻生了2子,奚太太小三上位,致丈夫前妻儿子皆亡。她念过书,会半吊子英文,自诩为家庭大学校长,对丈夫各种严苛要求,自认为丈夫对其言听计从,并在总在外标榜自己驭夫有方,没想到丈夫在重庆有了新的女人,这令其颜面尽失,做出许多匪夷所思之事。
石太太,与奚太太是好朋友。号称妇女运动的领头人,要平权(比如男人涂胭脂我才涂胭脂)却在家里用丫头(碍于家中是大教授的面子,对外称是义女),为各方夫妻不和的姐妹出头,却不知家中已是暗流涌动。后发现自己丈夫与家中佣丫头勾搭上,几近崩溃,各种作、闹,但丈夫与丫头关系却愈加紧密。
袁太太:抠门吝啬,精于算计,与袁先生夫唱妇随。没想到袁先生有几个钱后勾搭上了外面的女人。袁太太后来死在打胎手术台。也是可怜人。
吴太太:山东济南过来的,率直无城府,朴实无华,能纳鞋底,能做烧饼,是书里不多的没有使用佣人的家庭妇女。其丈夫对其也是算衷心。
还有其他李太太的麻将搭子,也都刻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对于女人爱谈八卦、传谣言的特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如《巴山夜雨》李商隐给结婚多年的内人所写,张恨水的《巴山夜雨》中的几家中年夫妻各有各的问题,文中吴教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不去念它,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毕竟是写爱情见长的大家,所以《巴山夜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经受战争轰炸威胁下的已婚家庭的悲喜记录。但也正因为有了战争轰炸这一极致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的背景,使得原本寻常的家庭故事多了几份耐人寻味。
那几对夫妻各有各的故事,李家和吴家还算总体太平,其他各家都是各种桃色故事、分崩离析。放在寻常年代也罢,在战争年代,让人感觉戏剧张力拉满,凸显了对于爱、对于家庭、对于责任、对于控制,人性的感受不因时空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中国人在战争下的韧性所在!
中年人的婚姻没有了年轻时“他爱我我不爱她她爱不爱我”的小朦胧小情绪,而更多的是生活的各色和不易。李南泉对于奚家和石家的故事,总结为力量的反抗,被压迫时间长了,自然就有反抗。这自然是婚姻的一种解释,但是,对于袁太太呢?她一心向夫,最后也没有好果子吃。
说到底婚姻就是一个力量场域,夫妻双方的力量对抗、双方的人品、性格能力、外界环境诱惑等等,构成了一对对相互依存相互的矛盾,而综合体如果是平衡的,则夫妻间依存的概率就高,否则,则有可能分崩离析,徒留一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