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生涯规划”成了热门话题。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生涯规划很重要,也有不少人将信将疑,也有另一些人对它嗤之以鼻。笔者曾看到有学生在网上问:“如何看待高中学校老师敦促学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有另一个学生如此回答:“这是一种极其无脑的行为,是为应对新高考改革而慌乱的表现!”他的理由如下:
1. 以普通高中生的阅历,远没有计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就是鼓励学生早做探索,应该要阅历,你弱你还有理了。)
2.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生命进入一个规划中?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世界,以及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每时每刻无不在变化,我觉得我们不能让自己生活在一套死板的表格中,而且这套表格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规划并不是给你定框子,而是让你学会应变)
3. 现在的社会,跳槽转行时有发生,大学生选择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的职业也在不少。(抓住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从这位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生涯规划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这些误区在“生涯规划无用论”的支持者中是具有普遍性的。
误区1:生涯规划就只是针对未来的具体职业
生涯规划并不只与职业有关。“生涯规划”,也被称为“职业规划”或者“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生涯规划并非只关乎于职业,目前更多人倾向于使用“生涯规划”这个称呼。的确,无论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程还是我们的人生经验来看,生涯规划涉及的不仅仅是职业的选择和发展。
大家只要回顾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就会发现,影响我们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往往是许多职业之外的因素,一个人的职业与生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的:人们选择一份职业往往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笔者曾有一位考取医学院的同学,是因为他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才想当医生);一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影响其对工作的选择(一些人会因为喜欢自由放松的生活方式从而选择自由职业);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也会影响其生活状态(选择在一个城市工作,也很可能选择在这个城市建立家庭)。其实,工作和生活相互影响的类似例子非常之多。由此可见,生涯规划过程中,我们需要规划的往往不仅是职业,还有我们整个生活。也就是说,生涯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有于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同时也在于人们如何进行职业和生活的平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精彩。
变数如此多,未来如何能被“计划”呢?
自从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笔者接触了很多高中学生和学生家长,发现不少高中生和家长们对于生涯规划的认识仅来自于学校组织的几场专家讲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生涯规划的认识都还停留于表面,认为生涯规划就是:对未来要做的具体工作和每一步的发展进行预先计划。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生涯规划实际上是融入到个体整个生涯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发展进行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未得到某种固定结果而做出的刻意行为。生涯规划实际上提倡的是“主动地去创造和管理”,而非“被动的计划和被约束”,整个过程应该是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进行动态地调整的,而非一次就敲定不再改变。换句话说,生涯规划并不是要给人的成长定框子,而是要针对其未来的发展给予支撑。
正因为人生中充满变数,才更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进行生涯规划,能使人获得更强“应变”能力。现在的社会变化很快、诱惑很多,如果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大致方向和目标的指引,很容易在应对变化时感到迷茫而随波逐流。笔者曾看到很多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清楚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今天看到这个似乎有趣就做这个,明天看到那个可能赚钱就做那个,频繁的跳槽换工作,几年后才发现自己仍然在原点,却还在抱怨是自己运气不好,心目中的那份“理想职业”迟迟不出现,而没意识到自己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一个指引自己进步的目标以及坚持不懈的勇气。这就好比炒股的人,如果只是看到哪只股票涨了就去买进,跌了就赶紧“割肉”卖出去,总是在“追涨”,而不懂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赔钱的几率比赚钱更大。当代社会环境变化如此之快,因而赋予了规划本身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清规划真实的样子,科学而有效的生涯规划必须是动态的,基于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剖析和对外部环境的把握。所以说,生涯规划与“无可预知的变化”并不矛盾。探照灯理论。基本的东西和目标不会变,根据时代社会的变化改变自己大成目标的方式(鲁迅等人的例子)
高中开始生涯规划还太早
如何对职业生涯各阶段进行划分,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专家金兹伯格注重研究人的早期生涯发展,他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幻想期(11岁以前)、尝试期(11~18岁)和实现期(18岁以后);职业生涯发展专家休普将人生职业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试探阶段(25岁以前)、创立阶段(25~45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另一个生涯发展专家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以此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职业准备期(0~18岁)、进入组织(18~25岁)、生涯初期(25~40岁)、生涯中期(40~55岁)和生涯晚期(55岁以上)。
从以上各种阶段划分可以看出,无论哪种划分方式,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都处于生涯的尝试期或者探索期。在这一阶段,进行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自我、对社会与外部环境进行探索和了解,并展开针对各种社会职业的实践和尝试。简单的说,高中生所处的时期一个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做准备和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根据各种了解、探索和尝试的结果,开始设想自己以后努力的大方向。可以说,要想在未来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这个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且无法跳过的。倘若我们在高中阶段不进行这些必须的探索和尝试,不完成这个准备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那么这个阶段的任务将往后顺延到下一年龄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二十几岁甚至三十几岁了,还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工作还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所以说,鼓励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并非是让学生们现在就要想出以后具体干什么工作,而是鼓励他们现在就开始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并掌握管理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和生活的方法。所以说,高中生时代是进行生涯规划重要时期。
生涯规划就是听讲座、咨询专家和做测评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为主体,虽然高考制度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但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内容较相对贫乏、教育手段比较单一。现在不少学生虽已意识到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但却没掌握规划的具体方法,感到无从下手。许多同学及其家长甚至认为生涯规划就是听听讲座、做做测评或者去咨询一下专家。实际上,讲座、专家咨询、测评等都是进行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辅助手段而已。前文已经提到,生涯规划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对自我、专业、职业、社会等可能影响我们未来发展的因素进行探索和了解,并通过对各种因素的权衡和匹配,设计自己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根据客观情况不断评估及调整发展方案。要实现这一过程,就需要用到多种方法和手段,例如多参加实践活动、咨询行业、查阅资料、参加测评、进行实习……方法形式多样,并不是只固定于两、三种。且这些具体方法的实行都应融入到我们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持续性的行为,并非听一两次讲座、做一两次测评、去咨询一两次专家就能够达到目的。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对生涯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相信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家的人生发展之路会更加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