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突然想起来看个青春校园类电视剧《忽而今夏》,前几天看到有简书好友推荐,我想,这部电视剧应该会是我喜欢的类型。先生,也该喜欢。
我跟先生是高中同班同学,高二文理分班,我们成为了同班同学。高中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同学,最后变成了前后桌,后来,变成了聊得来的朋友。高考毕业后,他,经历了复读。我,远赴北京,上大学。他,20岁生日的时候,我成为了他的女朋友。此后的我们,经历了4年异地恋、2次分手,后来,在北京买房、结婚、买车、生子……
这些年,我们一起看了不少关于青春回忆的电视剧,《最好的我们》《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教室的那一间》等等,却没有一部剧能完整展示如我跟先生经历的这段情感。这些剧,或多或少是我们感情经历中的一小段,也能勾起我们曾经的那些美好回忆。
先生,从第二集开始加入,利用了周六的整个白天,外加周六一整晚,把整部剧都看完了。可能是到了周日早上八九点,看完整整30集电视剧。我实在是太困,后来就迷迷糊糊睡着了。我想他应该是感触很多吧!以我对他的了解,已经很少有一部电视作品能让他如此痴迷。这,或许让他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吧。
先生,是典型的理工男,不善言语。所幸,从2010年他准备考研的时候,我们就在QQ空间有了共同的日记记录,在那里,他虽然留下的笔墨很少,但他笔下的每一篇,无论何时我再看,都能让我热泪盈眶。
先生问我,看完这部电视剧,什么感慨?我答,想起了我们的青春,我想趁着现在记忆尚在,记录一些下来。
(一)高中篇
湘南一个小县城的一中,是我们的高中母校。这所高中,是市级师范高中,升学率在县城排名第二。我倾尽了自己所有努力,进入了此高中。中考,是我初中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先生,据说是完全可以进入县城的一所省级师范高中,但是因为初中老师担心他的不稳定成绩,所以联合我现在的婆婆篡改了他的中考志愿,所以他以超过省级师范高中十多分的成绩,来到了这所市级师范高中。
高一,我们不认识,也没有任何交集。
高二,2003年9月,文理分科,我跟先生都选择了理科班,成为了理科班的同学。对于何时我们开始认识,我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印象。文科班的女生少,且我还属于比较乖的女生,所以一直都坐在教室的前四排,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排、讲台,几乎从来不关注后面那些座位发生的任何事情。先生说,他一直都坐在教室后面的几排。
那时的高中生活,只有考不完的考试,看不完的书。小县城物质匮乏,郭敬明的《左右倒影右手年华》《幻城》都属于比较难得的书籍。不知道什么时候,班上的几位男生开始对我有了更多关注。现在回想起来,对他们,我还是抱有对青春回忆的满满感激。
我一直,都属于渺小、默默无闻的。包括在我父母眼里,我都是属于容易被忽视的。从小学到初二年级,我的内心都被强烈的自卑笼罩。我有个表姐,她是我的同班同学,从小学到初二,她一直都比我学习成绩好、长得比我高、招人喜欢,朋友也比我多。小学,我们在隔壁班,她是班长;初中三年,我们是同班同学,我都是在她的庇护和照顾之下。直到初三,班主任第一次召开中考全班动员会,我突然明白上初中的目的,也破天荒在初三第一次月考的时候考了个年级98名(确切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当时初中学校默认年级前100名,就有机会考入县城的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两所市级高中就读。因为这次考试,老师和家长开始关注我。
在高中理科班,突如而来的关注,让我受宠若惊。我享受到了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优待:晚自习结束,有同学等着跟我顺路,把我送到家里的楼下;中午去学校,总能在家里的楼下碰到某个同学;座位被太阳光照耀,有同学帮我在窗户上贴挡光纸;遇到不会的题目,总有人耐心解析,一遍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之前,我并不清楚,那些默默为我做这些事情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情感,直到我收到了来自他们的一封又一封的情书。所幸的事情是,初中的一位好友,从小学开始就有谈恋爱经验,她跟我进行了一次深入聊天,建议我千万不要被这些事情所牵绊。所以,在我收到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后,我居然很淡定进行了处理。
收到的情书里,并没有先生的。能为我做各种事情的,也没有先生。
跟先生的交集,应该是不知道何时,他坐到了我的后座。我能记得所有有关他的画面就是:
——无聊的他,在后座扯我的头发,我一怒之下,用打火机点燃了他的头帘。
——某年的愚人节,我用牙膏做了个夹心饼干,同桌拿给先生当早餐,他就着牛奶,居然没吃出来,还说味道不错,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住家,回家吃早餐,没见着当时的情况)
——班上篮球比赛,先生受伤,我从家里拿了红花油过来,他一次性用完快一大瓶。等我再拿个快空的瓶子回去,我妈问,这是哪个同学?
——学校运动会,先生穿着灰色的秋衣,参加长跑。
——某个下雪天,有位男同学拿雪球咋了我一下,也不小心把雪撒到他的座位,他们要打架。
——有段时间,里面穿件白色T恤,外面套一件格子短袖衬衣,脖子上挂一直可以旋转变色的圆珠笔,带子还是彩色的。(我后来坐火车,遇到过火车上推销的人卖这个小东西)
——有个冬天,先生总爱穿一件红色的夹克。我,经常穿一件深红色的薄羽绒服,总有人嘲笑我们。
2005年的6月,我们参加高考。高考的前两天,我们集中被转往学校的图书馆上晚自习。考试即将临近,晚自习大家已经是完全无心看书,各种山南水北的聊天。高考的第一天,结束考试,我跟往常一样回到自习室,好友XIAO说先生没考好,看到先生跟班上的另外几位男生在学校的花坛边躺着……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我回到家莫名大哭一场,然后,去县城唯一一个溜冰场跟同学相聚。令人窒息的高考终于结束,感觉一切都不一样了。在溜冰场,第一次跟先生牵手,也跟其他很多人牵手滑冰。先生滑旱冰技术不错,我算是女生中唯一一个还能自保不摔跤的。那个晚上,在溜冰场感受到了速度与刺激,彻底释放了准备高考以来的压力,也完全忘记了所谓的男女界限关系。在我们那个年代,男生女生牵个手,也是大家不可接受的。
高考成绩出来,我查了成绩。想起来还给先生打了个电话,电话是先生的哥哥接的,说是他代为转达。后来,我才知道,2005年,是先生的哥哥第三次参加高考,第三次高考,居然是他参加高考以来,得分最少的一次。
填志愿的时候,我跟先生又再见了。
后来,我记得不知道什么原因,我陪先生去复读班踩点,看看复读班的环境。现在想起来,一进去,就是压抑让人窒息。此后,我再也没去过复读学校的教室,因为抗拒那种令人窒息的环境。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们家从爸妈为了陪我高考租的房子,搬回了自己在小镇的房子。先生跟另外一个男生ZENG来我家做客。他们离开以后,我妈玩笑着说,你以后别跟你同学谈恋爱啊?我说怎么可能,还诧异得问,是指哪位?我妈说,穿牛皮鞋的那位。那,正是说的先生。
2005年9月,我来到北京上大学,先生在复读学校复读。我们不时有通信往来,更多是出于好朋友之间的鼓励话语。可能,是因为我刚独自离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都市,内心充满了不安与迷茫,总在寻找曾经的美好和回忆。大一第一学期,大家像是终于挣脱了父母的管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跟更多同学有联系往来。除了先生在复读学校学习,我高一的两个关系很好的男同学ZHANG、LI,也在复读学校学习。他们给我写信,我也回复。那个时候高中生用手机还是比较少,我有手机,所以一直都是先生用手机联系我的时候,我再回复他。其余时候,就是周日下午复读班难得的假期,我们会在QQ上遇见。
大一第一学期的寒假,我放假回老家,复读学校还没放假。我跟好友XIAO,受邀去先生在复读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吃了一次午饭。第一次见到了先生的父母和奶奶。那次午餐,除了我们两个女生以外,还有几位高中时候先生的好友,都在复读学校学习。我送了先生一条黑红相间的围巾。
后面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先生在复读学校准备再次高考,我也开始融入到真正的大学生活,每天被专业课充斥着。十天半个月,还有书信往来。
高考结束后,我又收到了先生的来信。信里说,这次高考又没考好,来不了北京了。当时,正值下课休息时间,我拿着信冲出了教室,居然伤心得掉下了眼泪 ,也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可能,就是此时,先生在我心里的感觉跟以前任何时候,都不一样了。
我一向都是理性得多。很淡定回复了一封信件,把大一一年所有与先生的通信都销毁了,唯独留下了那封说不能来北京的信件。至今我还留着。
2010年9月,先生去了湖南岳阳的一所大学,开始他的大学生活。我,还是在北京,生活中似乎彻底失去了这个人。
(二)异地恋篇
(三)同在北京篇(先生读研+我工作)
(四)买房篇
(五)结婚篇
(六)搬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