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质化课程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基于行业的竞争格局,在用户心智中植入一个可以占据优势的差异化品牌概念,让自己的课程品牌成为用户的首选,是每个培训师都想要发展的方向。
要想让自己的课程在众多同类的课程和书籍中,占据一个差异化的独特认知地位,首先要做好课程品牌的“认知调研”。
什么是“认知调研”呢?——就是考虑这个课程在目标用户的心智中,是如何被认知、如何被选择的,并描绘出它进入用户心智的过程。
“认知调研”的目的是发现:用户在短短几秒钟之内,是如何认知和选择这类课程产品的?
学员只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寻求能够解决他们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这些解决方案里面,也许包含培训课程这一项。
但是能解决学员问题的培训课程很丰富,为了让用户能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能够找到自己,你需要做些什么呢?
比如说,有一家公司的采购部经理,他的PPT做得不怎么样,但他一般情况下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也不会认为他需要学习PPT的课程。
后来,公司开半年度会议的时候,总经理要求每位部门经理用PPT来做述职报告。采购部经理可能会从网上下载一个模板来做,也可能让他的部门里面,他觉得PPT做得还不错的下属帮他做。
本来会议中,各个部门经理做的述职报告都差不多。但是,参会的这些管理者发现,其中两个部门——合规部和法务部的部门经理的述职报告做得特别漂亮,可以说是艳压群芳。而且,不光视觉效果好,PPT设计得好,还可以通过调整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来引导他人的思路。
所以,合规部和法务部的部门经理,在这场会议中,不仅出尽了风头,也让领导对他们的工作更加满意、信任度更高了。这样一来,其他的部门,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采购经理,就有想学习PPT课程的欲望了。
但是,学员会随随便便找一个课程来学习吗?
当然不会,学员会在互联网上搜集课程信息,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比对,然后选择他认为性价比最高、投入回报比最高的课程。
其实很多学员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内心是有选择课程的指标的,只是存在于潜意识当中,所以抢占学员的心智就成了各个课程品牌的重中之重。
要抢占用户的心智,首先要知道用户是如何做出选择的?用户其实是通过内在对话做出的选择,在潜意识里面,通过对几门课程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做出购买其中一门课的决策。
用户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课程,在做选择的时候,潜意识里面会问这样几个问题:
学习这个课程对我来说有意义吗?
你是第一位讲这个课程的老师吗?
你比其他老师讲得更好吗?
你的课程中给的干货更多吗?你在某方面更擅长吗?
你这个课讲了多长时间了?你的授课经验更丰富吗?
你是更贵还是更便宜?
有哪些人学习过你的课程,学了之后效果怎么样?
你的课程更适合我这样的人吗?
这些问题在用户的潜意识中,可能只出现几分钟就有了答案,所以很多时候,用户也说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因为这些问题只是在他的头脑中一闪而过,转瞬即逝。
那么,为了让用户在做决策、做选择的时候,更容易想到你,你需要用“特性分析法”来分析你和竞争对手在课程特性方面的区别。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所授课的课程是《打造高质量的学习型社群》。学习型社群属于社群的一种,而社群运营属于新媒体运营的范畴,所以你可以拿这个课程和市场上其他讲社群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的课程做对比,把自己课程中的特性和其他同类课程的特性一一罗列出来。
假设你通过调研,了解到,学习这类课程的用户群体,购买课程时的关注点包括这几项:课程中的干货内容占比、课程的教学服务和课后支持、过往学员的成功案例、授课老师的头衔及知名度、授课老师的成功案例、课程的实用性、课程性价比、额外福利或赠送产品。
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些特性罗列出来,站在学员的视角来将这些课程做对比,在每一个特性上打分,可以打1—10分,1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
那么,你可能会通过打分得到这样一张表格。
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你会发现,《打造高质量的学习型社群》这门课程相比其他同类课程而言,课程的教学服务和课后支持做得最好,课程中的干货内容占比也不错,这些对目标学员来说都很有吸引力,所以在课程介绍文案中,你可以重点强调课程的教学服务对学员的好处以及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干货性。
做这张表格的时候,需要注意,你在表格中罗列出来的,可供分析对比的一系列特性,一定是学员所在意和容易受影响的特性,而不是你自己所关注的特性。要避免自嗨。
这就是寻找自己课程的差异化优势的过程,也是你对用户进行“认知调研”的一种形式。
只要你梳理清楚了选择这类课程产品的指标,你就可以通过课程文案介绍、课程相关的干货文章、引流微课程等等,去帮助用户建立一套选课标准,让用户能够更容易的做出选择你的课程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