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过很多文章,都是关于教育家长,让孩子坚持阅读有多么重要,或者就是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有多么爱读书,读了多少书。
这样的文章,就好比很多家长喜欢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啊!要好好学习啊!”可是孩子知道上课要怎样认真听讲吗?孩子知道要怎样学习吗?
不知道。
所以,它不仅没能帮助到家长们,反而引发了家长的焦虑:我也知道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可我的孩子就是不爱读书,就是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怎么办呢?
02
我儿子,即将步入小学四年级。幼儿园大班开始读注音版的长篇故事书,上小学前的暑假开始独自阅读非注音版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小学一年级读完国内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世界名著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还读完所有小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如米小圈系列、马小跳系列、陶小陶系列,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野外探险系列;漫画类书籍读过好几遍《父与子》和《阿衰》。其中《三国演义》和《鲁滨逊漂流记》是他的最爱,都读了五遍以上。
在引导孩子读书的问题上,我花了不少心思,下了不少功夫。
真正让我用心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源于一次探亲。
幼儿园中班那年寒假,我和孩子去看望远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期间见过不少爸爸的同事。大家都对小小年纪但大方懂事的昊同学称赞不已,尤其是爸爸的直属领导,更直言,他这大半辈子都没佩服过谁,但是他佩服我儿子。
探亲结束回家第二天我就莫名收到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爸爸跟我说,他们领导见过我和儿子以后感慨不已,给单位每个家庭都寄送了这本书。
对孩子的教育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认可,加上读完尹建莉老师的书,发现书中很多教育观念和思想与自己不谋而合。我备受鼓舞,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和总结。
关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这个问题,我们听过很多方法,比如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家里要有装满书的书柜,父母要自己爱读书等等。
可是,很多家长听了看了学了无数方法,仍然不管用,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首先要避免走入几个引导误区。
03
一、过于焦急,更不能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培养
很多家长听说要趁早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恨不得从孩子会说话就着急让孩子读书识字,买回大量图画书、绘本之类的最后都被孩子活活撕掉了。孩子不会读书不爱读书家长就开始着急焦虑,生怕自己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落后了。
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间在6-12岁。
6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模式未基本形成,没有产生体现个人能力的意识,大多行为都是依赖家长实现。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7岁到12岁,是儿童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的发展阶段,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所以,我们可以把6年作为准备阶段,开始引导孩子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我家孩子虽然幼儿园大班开始读书,但都是断断续续地,未形成规律和习惯。
真正开始有规律地阅读是从幼小衔接的暑假开始。
6岁到12岁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们把握好这个时间段,对于孩子的习惯培养将尤为重要。
二、不够自信,自己不是个爱读书的家长
显然不是的。
有人认为只有家长从孩子出生时就始终坚持读书,才能感染和影响孩子。
比如很多民国的大才女如杨绛先生、三毛、林徽因、张爱玲等,都是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小家里就有书香气息。
所以,很多家长着急了,我以前就不是个爱读书的人,怎么办呢?
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忧。
上面我们说过,6岁以前孩子基本没有什么体现能力的意识,记忆也会很模糊,受到家长的影响不会很大。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如果在孩子出生前就有好的阅读习惯自然是最好的;如果没有,不要过于焦急,6岁以前家长刚好可以趁这段时期培养自己的阅读意识;如果孩子6岁已经过了,也不要放弃,先做好自己,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再去教育和影响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要家长不放弃,任何时候都不晚。
三、太过随意,读书不在于环境在于引导
人们普遍都认为家里到处都是书,让孩子时时刻刻都看到书,孩子就会爱上书。
其实不然。
家里书多是个好条件,但决定孩子是否爱上阅读的关键不在于此。
家里书的种类,家长的教育和影响,家庭环境等等,都对这个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关键的是,家长怎样利用好这些书。
书多,但不能正确利用,孩子一样不会喜欢读书。
说到底,关于正确引导孩子读书的问题上,只要家长不着急,不焦虑,不盲目,就不会走入误区。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
如果存在以上问题,及时走出误区,坦然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减少焦虑,耐心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读书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一个自信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