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之前看完了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但是却迟迟写不出自己的感受。
作品短短十集,看到一半的我还是云里雾里,一直在寻找它的主题,新闻媒体、婚姻、法律、精神病患者、随机杀人犯、受害者等等,无数个典型的角色萦绕在我脑海中,完全不知道哪个是作品主要想讲述的,一片混沌……
01 你想要哪种婚姻
剧中出现了四对比较典型的夫妻,面临婚姻破裂的宋乔安和刘昭国、一心丁克的宋乔平和林一骏、家庭温馨的美媚和王赦、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应思悦和凯子。
每一对伴侣都不是完美无缺,宋乔安和刘昭国因为儿子的遇害,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外人眼里的神仙眷侣宋乔平和林一骏也因为曾经约定的变化而僵持不下;身为刑事律师的王赦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妻子的生活日渐疏远;应思悦因为弟弟患病与交往许久的凯子变得越来越陌生。
原本美好的一切,慢慢地都在发生变化,但是结果终究会通过沟通得以出现。
宋乔安在刘昭国的耐心引导下走出了自责和内疚的阴霾,宋乔平和林一骏最终和解,生下了一个宝宝,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当王赦开始不再执着于职业精神成为一个普通的律师时,妻子却希望找回曾经那个热血执拗的丈夫;应思悦和凯子异地恋四五年,最后由于不到半年的亲身相处发现三观不同而最终分手。
不管最终在爱情里的两个人最后变成怎样,交流和沟通是我们迈不过去也是不能逃避的一种相处方式。如果有误会,通过沟通可以澄清,如果有矛盾,通过沟通可以放下,如果两个人不合适,也需要通过沟通才能发现,及时止损。
就像美媚对王赦说的那样:
我觉得夫妻应该要坦诚。虽然把你每天都笑得很努力,想要逗我,逗小斐开心,可是那个笑好假喔,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啊。以前你当律师,我觉得我可以包容你、支持你,可是我没有想到,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变得不谅解你,甚至责怪你,想要逼你作出选择。现在你不接扶法的案子,你在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你不开心,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为了小斐,为了这个家。……我好想念,那个充满温度的老公,那个眼神里面闪着光芒、充满正义感的老公,那个睡觉打呼打得很大声、会把我气到要把他踹下床的那个老公。他不见了,你有看到他吗?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疫情期间,情侣的正确相处方式》,提到了异地恋人的相处。其实,不管是否异地,沟通都是爱情良好的润滑剂和保鲜剂。
吵架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冷战,生气能不隔天就不隔天,以最快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就是要通过沟通。
我还记得,前不久我和男友由于某一个观点的不同看法而讨论,两个人到最后语气都有些激动,都在心里认为彼此生气了。当我假装敷衍地说:“我们就冷静一段时间吧,不要联系了”,他却迟迟不挂电话,他一直在捋清吵架的因果始末,而我静静地听着,最后情绪缓和,才挂了电话。
我一直觉得“隔夜仇”是很痛苦的,谁也不喜欢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喜欢的人闹别扭,而最好的方法不是冷战,也不是不在意,而是沟通。当两个人真诚地沟通了,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过去,很多大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以上四对情侣的婚姻不管结局是好是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对方封闭自我的时候,我们是选择置之不理还是耐心引导?当双方意见不一时,我们是自我逃避还是心平气和地谈心?当对方变成了他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时,我们是顺其自然还是帮他找回最初的自己?当对方家庭遇到了困难时,我们是选择共同承担还是敷衍了事?
我想,你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都可以得到答案。
02 家庭沟通模式的通病
《我们与恶的距离》以随机杀人犯李晓明的新闻报道为开篇,李晓明是一个20多岁的男性,站在电影院放映厅的银幕前开枪随机射杀观众,导致七人死亡,而乔安和刘昭国的儿子就是在那场事故中遇害的。
李晓明的父母都是没多少文化的小商贩,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大学。他被逮捕后以沉默应对所有人,也不愿意和亲人见面。王赦作为他的辩护律师,他一直相信,如果不去试着找出犯罪背后的原因,试着去预防,这类事件在世界上每天都可能上演。
作为心理医生的宋乔平在剧中说过一句话:小朋友的问题,多半的源头都是家庭啊。
这样的随机杀人犯,不能断然判定其犯罪原因完全归咎于家庭,但是家庭的确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李晓明的妈妈说: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我把小孩教坏了,我们家在面摊后面,小孩喜欢躲在自己的房间,那妈妈要管吗?不是说要给孩子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吗?说因为他爸爸喝酒,他喝酒也是在处理街坊邻居的事情,去争取大家应有的福利。是沃尔玛你太自私、太忙,都没有时间跟小孩讲话聊天,才会教出这样的变态杀人魔吗?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小孩躲在自己的房间,要有独立的自我成长空间,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置之不理,任其生长。
因为你不知道他一个人在做什么、看什么,如果有些道理做父母的不教他,他就会相信网络或电视等外部环境,而那些环境是好是坏孩子是没有判断能力的。
李晓明的妹妹一直自责于自己的疏忽和匆忙。他在犯罪的前一天晚上和妹妹说:“明天我要干一件大事!”但是妹妹由于沉浸在被学长约会的喜悦中并没有多想,她觉得,如果当初多问一句,也许李晓明就不会干那件大事了。
李晓明的家人似乎都不了解他,也不是特别关注他,虽然这不是一个直接的原因,但是家庭教育和关注的缺失,却是他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让我想到了发生于2018年的「男子强奸10岁百香果女童致死」一案,有证人称,该犯罪男子青春期行为古怪,经常偷附近女人的贴身衣物,多次被父亲呵斥但不悔改。
该男子的犯罪行为和小时候的性教育是否有关呢?如果父亲不仅仅是呵斥,而是注重孩子的性教育,以及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是否就不至于偏离轨道,导致如今的惨案?
或许家庭不是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全部影响因素,但无疑它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剧中的小女孩刘天晴被母亲宋乔安忽视后的难过和气愤,甚至想谈恋爱去感受别人的爱。随着宋乔安心结的解开,给予女儿更多的关注和爱,女儿和她的相处也逐步回到正轨。
大多数的家庭和孩子的沟通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像李晓明父母一样的无沟通,一个是以中国父母为例的「不好好说话」模式。
前不久,《人物》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分享了许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大部分都是“刀子嘴、豆腐心”。父母的内心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好,可是说出来的话却是会刺痛孩子的心。
其实,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讲话方式,尤其是在年少不谙世事的年纪,他们只会记得父母说过的伤人的、骂人的话,却容易忽视父母为他们做过的事。
家庭的沟通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关心孩子,就要表达出来,而不是心口不一,因为你不知道你以为的不经意或者开玩笑,会在孩子的心里烙下多深刻的伤痕。
03 新闻与社会的沟通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品味新闻台是一家收视率高、信誉度高的电视台,但是在追逐利益和热度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自己的新闻专业精神。为了收视率,不播出人们真正关心的新闻,而是极尽绯闻、凶杀、恐怖的新闻。其中有两件播出事故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济州岛爆炸”事故,品味新闻为了与其他电视台争先后,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播出一条关于旅游地爆炸事件的新闻。但经过核实,这是一则假新闻,于是他们就机械地去发公告澄清,然后轻松地说:“假新闻嘛,又不是一次两次了,观众一时半会儿就忘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震惊了一下,试想:如果主流媒体对新闻的真实性如此粗糙和不在乎,那么大众对他们的信任将无处安放,而它自身的权威性也会慢慢瓦解。
尽管如今的网络媒体如此地发达,但是我们内心比较信赖的还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而这正是因为这些新闻媒体的权威和高信度。
但是,近年来主流媒体也有权威逐渐流失的现象,未经证实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予以评价,不知不觉伤害了一方民众;没有做到相对地客观公正,去报道具有争议性的案件,降低了民众对自己的信任度。
在我看来,不管传播技术如何变,新闻形式如何变,新闻的真实性是亘古不变的、值得世代新闻人守护的一方净土。
随着信息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也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信息环境里,我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包围着我们的信息所影响,
因此,新闻的真实对于公众的环境感知、知识诉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就像宋乔安怀念过去时说的:
你还记不记得当初我们拼了命找真相、找独家的样子,我们那时就是为了要拼过当时平面媒体。可是现在呢?每天平面抄、网络抄,就是为了要凑一天的新闻量。你还记不记得,我们那时候做每一则报道,都是很小心、很谨慎地处理,就是要站在中立的立场,去告诉观众事实的真相。就算是一分半的新闻,我们也都认认真真做,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新闻人该有的精神吗?……
另外一出事故是品味新闻将一个患有轻微精神障碍的、进入幼儿园拍摄电影的导演播成了恐怖分子。
一开始我并不没有多大的抵触,因为剧中的社会环境就是随机杀人犯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而其中的一个就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所有整个社会都人心惶惶。
可是仔细想想,普通民众的恐慌情有可原,因为他们的言论也不能激起多大的浪花。但是大众新闻媒体也如此报道,是否有失偏颇?
品味新闻台翻出导演年轻时的故事,加以渲染,制造出一个年少成名后又跌落谷底由此变成精神病的角色,可是这些所有的报道从来没有采访过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相关的人,就凭借曾经的报道和几幅画面捏造出一条恰似合乎逻辑、实则严重失实甚至侵犯他人隐私的新闻。
就剧中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新闻媒体的使命应该是为精神病患者营造一个适宜生活的社会氛围,安抚公众的情绪,而不是为了博得眼球制造轰动一时、加剧社会恐慌的新闻。
就像宋乔平说的:
因为现在大家都会看新闻,也会从新闻里面去了解什么是精神疾病,所以如果新闻的内容不够客观、不够公正的话,我们的病友要回到社会上就会有困难,就会很难受到公平的对待。
我想,如果新闻可以与当事人多加沟通,与当事人有关人物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不是妄加猜测,也许我们的信息环境和真实的社会环境都会变得更好。
导演的姐姐应思悦对自己的房客、同时也是在品味新闻台实习的李大芝说:“你们有确认过事实吗?这就是你们现在做新闻的品质?”
或许,这句话应该送给所有大众媒体的一个扪心自问。
04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很多人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后,应该都想问一句:“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剧中给我们呈现了太多残酷的现实:精神病患者的困境、婚姻的危机、亲情的沟通不畅、随机犯罪分子、刑事律师的艰难、新闻的狂轰滥炸……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是一种极为悲观的心态。
但我依然想说:“这个世界会好的,而且会变得更好!”
尽管剧中的前九集都是在讲述这个社会上每个个体的困境,但是最后一集足以让我看到曙光。
至少所有纠结无望的婚姻都通过沟通走向了好的结局,通过王赦律师的努力,被害者家属与李晓明父母也终于或和解、或放下、或原谅,通过媒体的报道,李晓明的父母和妹妹可以重新光明正大地开始生活,应思悦的弟弟经过治疗,也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开头我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最后也豁然开朗。《我们与恶的距离》并没有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进行讲述和提炼,而是通过无数的群像让我意识到沟通和理解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多么的有用和重要。
沟通和理解不仅是我们亲密关系中相处的重要能力,也是我们与这个社会产生共情和共鸣的桥梁。
它让刑事律师王赦得到妻子的谅解,重新回到法庭充满正义感地去接一些艰难的案子,它让医生林一骏放下戒备,致力于精神病患者犯罪的治疗和理解,它让新闻工作者重新追寻自己的初衷,它让加害者家属不用带着罪恶感重新生活……
我想,如果要说世间除了爱以外更强大的力量还有什么,那可能就是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