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女儿调休继续上班,估计儿子会星期,于是老公回学校上课,也替我上课。我在家专心等儿子归来。老公的任劳任怨让我心存感激,我把这份感激和再爱里,一并给予这个家。
早上带着图图,吹着凉风,听着《原生母爱》这本书,心里满满的幸福感,这都得感谢母亲无私的爱,母亲的一副好脾气,内心的善良,肢体的勤快给足了我们幸福感安全感。我也得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儿女们也能有像我这样的幸福感。
书并不长,听完后,因贪早晨的清凉,我没有立刻回家,就又听了李蕾慢读里的一些片段。里边谈到了心流所具备的特质,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律和掌控感,听到这里,我在一一对应我具备了哪几个特征,好奇心我有吗?有,想想刚开始听到思维导图四个字时,感到好奇,什么是思维导图啊!长什么样子,到现在自己也画的一二百副思维导图,这应该就是好奇心的作用吧!但又似乎没有,我对日常的家长里短似乎不那么感兴趣,不想听也不想知道,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激情,对生活的激情我还是有的,每天早上唤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对生活的热情,我得起来听书,散步,读诗,遛狗,写大字……我得去享受生活,怎能睡懒觉呢?其实有时想做的多,具体做的有点少,但也不责怪自己,时刻提醒着自己,慢下来,享受当下的一切。
李蕾的声音是能治愈烦躁的,慢慢的,柔柔的,如一湖平静的水,清清凉凉的,特别适合夏日听,于是就又听了《呼兰河传》里的一节,听了,竟有想去呼兰逛逛的念头,这是不是又是好奇心在作怪呢?
《呼兰河传》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写了呼兰河的冷,一下子把北方的辽阔和冷酷展现在我们面前。大地冻裂了,西风似刀,老人胡子上挂着冰溜,卖豆腐的人的盘子,掉在地上就拿不起来了,卖馒头的老头,被冰雪封住了脚,走路像踏着鸡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柴米油盐,各有各的喜怒哀乐,各有各的人生际遇。
第一章主要就是写小城呼兰河那些平凡人非常真实的生活,它就像纪录片。其中有一段对一条街上有个大泥坑的描写非常传神。这个大泥坑,就是呼兰河城中心的一个象征。萧红写街道上有个大泥坑,下了雨就变成河,就会出乱子,人翻车,马失蹄,淹死过小猪,泥浆闷死过猫狗鸡鸭,放学的小孩掉进去,被路过的小贩救上来。那人们怎么对待这个大泥坑呢,无论是人还是马车,经过那里都战战兢兢,但每一次出事儿,都会给人们带来热闹和娱乐,因此每每喝彩。如果猪掉下去淹死了,那更是小城盛大的节日,因为可以吃瘟猪肉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呼兰河传》的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人的精神生活。都干什么呢?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活动都是为鬼而做的。我们一下就了解到这个地方的封闭 还有传统。
第三章是整本书最温馨,最美好的篇章,它就是充满了童心的美好生活,那是写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语言朴素但非常美,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吧!我在想家长对于孩子是不是也得这样!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低头看看我的小图图,一直被绳索限制着自由,我竟有点同情它了。
接下来的三章写了三个人,分别是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人就是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他们距离平凡的生活都不遥远。
好了,预约美容的时间到了,我得去享受生活去。
今日一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