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1.蘩:音fán,白蒿,一种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来祭祀。
2.于以:去哪里。
3.于沼于沚:沼即沼泽;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说文》:“小渚曰沚”。
4.公侯之事:事,这里指祭祀。
5.涧:山夹水,山间流水的小沟。
6.公侯之宫: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7.被之僮僮: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8.夙夜在公:夙,早;公,公庙。
9.祁(qí)祁:形容首饰盛,繁多的意思。
10.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薄言还归,我个人理解,少说归家还家,意即太忙了,无暇言及归家。
关于此诗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
养蚕说
朱熹《诗集传》和方玉润《诗经原始》都有养蚕的解释。
朱熹《诗集传》:“蘩,所以生蚕,盖古者后夫人有亲蚕之礼。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盖蚕方兴之始,三宫夫人、世妇皆入于室,其仆妇众多,蚕妇尤甚,僮僮然朝夕往来以供蚕事,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招摇往还而已。蚕事既卒而后,三宫夫人、世妇又皆各言还归,其仆妇众多,蚕妇亦盛,祁祁然舒容缓步,徐徐而归。亦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簇拥如云而已。 此蚕事始终景象如是。”
祭祀
现代学者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据《周礼·春官宗伯》“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