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看完了,没有哪一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就像是水墨画一样,淡到无痕,却触动人心。书的整个色调都是或深或浅的灰色,同张爱玲的灰色不同,少了一些压抑和沉闷,多了一些流畅和真实。作者的真实、主人公渡边的真实,爱情的真实、死亡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才有共鸣,这可能是这本书出名的原因吧。
爱情
也许是受琼瑶式爱情影响太深,总希望在书中找到唯美的爱情,纯洁幽静的世界里共同生活在古堡中的自由,教堂的钟声见证着永不离分的心声,飘舞的飞雪是人们铺天盖地的祝福……但这本书中的爱情是平淡的、无奇的,没有海誓山盟、没有风花雪月,看过之后不免有一丝失望。但它却是那么真实,就像一卷水墨画,慢慢地波澜不惊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渡边一定是爱直子的,不然他不会几度到疗养院看望生病的直子,不会想要替代木月成为那个填满她生命的人,不会在直子死后颓废到近乎无可救药的地步。但是,他也可以在和直子分开的一段时间里爱上另一个女孩绿子,长时间的相隔两地,想象中的样子毕竟没有眼前人来的真实和鲜活。言语粗俗、行为乖张的绿子,性格坦荡执着、敢做敢为、敢爱敢恨,这样一个女孩亦正亦邪的存在给渡边以慰籍,使他不致于被空虚折磨。渡边就是这样在两个女人间游走,他到底爱哪个呢?
性
不得不说的是地域的差异造就了文化的差异,日本对性的开放程度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永泽,一个游戏人生的男孩子,在高中时就和七十多个女子发生了性关系,实在让人不能接受。渡边,一个大学生,可以随便和一个刚认识的女孩发生关系,和直子、和绿子,和只有友情的玲子,简直不可思议。
抑郁
木月,或许他因为承受不了成长带来的变化,或许他不敢面对成长,所以他用死来做为逃避成熟的方式。直子,她这样说:“木月死后,我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同别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对成长的恐惧最后也把他推向死亡的深渊。直子的姐姐和初美,都是在这个成熟的恐惧、迷茫和痛苦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抑郁的影子,这个潜伏在世间的隐形杀手,它以悄无声息的姿态吞噬着人的求生意志。
死亡
“死亡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一部分永存。”“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书中不断穿插着死亡,渡边身边人的死亡让他对死亡有了自己真正的认识。我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爷爷、奶奶、爸爸、舅舅、姨父、表哥,看着亲人们一个个离去,渐行渐远,一度觉得生命如此脆弱。当然给我触动最深的还是爸爸的死,想想那时的心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从此以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可以依靠。虽然经历了这么多死亡,但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话题,总觉得那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现在想来,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生命议题。“我们总要这样或那样死去的,你也好我也好。”它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既然逃不掉就坦然面对吧!
希望能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能像阳明先生那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蜕变
渡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对人生的价值观的思考,对自己一个21岁已经成熟的年龄,所要面对的责任,突然有了更深地理解。人总是要成长的,某些东西是没法逃避的,那十七岁的岁月也总是要逝去的,这种成长或许很痛,但经历过痛苦的蜕变才是新生命的开始。
“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森林”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将许多的我们拼凑在一起,可能又是其中的某个人物,无论是在固定行距的字里行间,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和他们都不完整地活着---真实地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