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时间当做朋友”的这本书里,中心思想和得到APP里的逻辑思维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差不多的概念,其中会介绍的有诸多方法,而今天只是想谈谈其中的一种概念,而非方法,感兴趣的,可以买书仔细看,因为只看一遍,相信大多数都一样,只是过过眼而已。
学习的人分两种,简称甲和乙:
甲: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
乙: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
而“不知道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甲不问用途,不问目的,自顾自学,许多年后,自然而然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这个既有经验就会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同样的策略而已。
乙,因为从未去尝试过,所以永远不知,也没有机会拥有这项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就是“我没学也没什么嘛!”就算遇到问题时,顶多会懊恼一下自己当初不懂事,要是学过就好了,不过现在学习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到自己的心智,难以更易,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和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反射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有多人在想要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事情的时候,可能是自己喜欢,可能是现下自己需要,有多少人学习是不问用途呢?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段子:出自蔡永康的说话之道: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
而我们身边,像乙一样的人,比像甲一样的人多得多。还有很多人,有时甲,有时乙。
刚刚发现我们的群里,呼啦啦好多人都退出了,问其原因,原来是说发现群里大部分分享写的文章都太好了,自觉能力不够,文笔稍差,还是不在此丢人了。确实是有些难度的,因为毕竟这不像写日记一般平平淡淡记录自己生活点滴的小事,想要写出一份对大家有帮助,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的文章,是要仔细认真的选好一个命题,然后再看相关的文章,再理清自己的思路总结,最后再下笔写出自己的感悟,但我想,哪怕是前期开篇有些粗糙,有些逻辑混乱,有些枯燥乏味,那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绞尽脑汁写到10篇,20篇,30篇......100篇的时候,你会惊叹,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文采飞扬的?不是吗?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你,是甲?还是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