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父亲,和父亲是好是坏没有一点关系。成为父亲和母亲,本身是一个超越善良和邪恶的过程。怀孕生小孩是延续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在评价他们的时候不能依赖道德判断。
---海灵格
清明节前夕碰巧接到一个关于父亲去世的个案。当事人的爸爸在她10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她一直未能释怀,把对于父亲的期待牢牢地紧抓着。而我想她的父亲在天堂,看到女儿如此这般折磨自己,也不会快乐,不免唏嘘。
死亡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是每一个人的时间不一样罢了。
当事人向我描述的时候依然困在父亲的突然离去的悲伤之中。很多年过去了,她没有放下这份悲伤,其实这里面更深的是她对于父亲突然离开,童年缺失了父爱的愤怒。她把这份愤怒隐藏起来了,其原因之一就是,她企图“保护”内在的小孩,她以为不去看见愤怒,就可以不用再一次经历了。真的是这样吗?她深深地压抑着这份愤怒,把童年没有被爱够的期待,全部投射到了老公身上。当事人说现在和老公的关系非常差,她常常抱怨和责备老公的言行,老公变得非常冷漠而不愿意和她交流。
愤怒背后的情绪是什么?是悲伤。
当事人因为害怕再一次主动感受父亲去世的悲伤,而选择了切断这份感觉。然而,她内在受伤的小孩却常常因为外在发生的事情引发了这种悲伤的情绪,她不得不被动地体会着悲伤的感受。当一个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时候,她就会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变得非常地被动。接纳自己,要从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我告诉她,现在立刻马上感受这份悲伤,不去看见悲伤,就会继续被它“袭击”而被带入情绪的深渊。
释放情绪
放了一段音乐,当事人开始缓缓地流眼泪。悲伤的情绪开始涌动,她依然很害怕哭泣。我告诉她,情绪过了就好了,就像经历一场暴风雨一样,风雨之后就是阳光。我建议她与情绪保持一段距离,观察自己的悲伤,以及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渐渐地她开始大声地哭诉,开始表达对于爸爸突然离世的不满,就跟一个小孩子一样哇哇大哭起来。
过了十多分钟,哭声渐渐变弱了,她依然在抱怨。我告诉她:你这样的行为跟一个小孩子没有两样,借由不想与父亲分离,借由这份悲伤,逃避面对自己长大的责任。她听完之后,愣住了,开始冷静地思考着。
海灵格曾经说过,一个孩子抱怨父母给的并不够,并不多,甚至觉得父母欠自己的时候,就表示这个孩子不能和父母亲分开。这些要求把她或者他与父母亲捆绑在一起。其实,用这样的方式,这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之中,什么都接受不到。
伴侣关系上的投射
当事人继续说到与伴侣的关系总是不顺利、磕磕绊绊、纠缠的事情总在发生着。我对她说,什么时候接受了自己的悲伤和孤单,愿意为自己负起责任,真正独立起来,什么时候就能够不再像一个乞丐一样找老公要爱了。当老公满足不了你那么多的需要,他自然就会成为关系中的逃兵。你们之间的对垒就是两个内在小孩的对掐,这深深地伤害着你们之间的感情。
我该怎么办?当事人开始寻找解决的答案了。我对她说:接受自己的父亲,允许他离开。接受自己童年的这份命运。“不管父亲给到我什么,我都接受,如果还需要什么,我会照顾自己,或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我会心平气和地离开。”
结语
接受自己的父母亲并不是要求我们否认负面的情绪和感受,而是允许我们看见自己在重蹈覆辙父母亲的命运时所受到的痛苦和折磨。我们不需要通过受苦与父母亲连结,不需要通过不管不顾自己如何,要和父母亲一样。放弃幼稚而盲目的爱,渐渐学习做一个成熟的人,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成熟的爱是尊重和接纳。
小J.有话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清明节经常看到的场景。
其实离世的人从某种层面上讲,并没有离开,
他们的灵魂一直与家人们有连结,
而且他们会以特殊的方式与我们沟通,
并教会我们如何爱。
@ Jessica. 小J.天生的心灵疗愈师 此生只为家排而来
《笼中的囚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