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人们潜意识里常常想到的词是什么?
-----解放,自由,欢畅,幸福。
我们曾束缚已久终可释放的情绪,在无数个霓虹灯照耀下的街道肆意挥洒,在自然人文的绮丽风光下畅快抒发。不断填补着内心欢乐的空白,涂抹成绩排名的阴影,但是喧闹过后,寂静中独处时反倒有种内心空空如也的迷茫感。
摆脱了学校的束缚,大把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挥霍,高考前期待的事情终可有机会实现,但是到真正拥有这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刚开始雄心壮志定下的暑期计划反而因种种原因搁置,到最后暑期余额将近方觉遗憾,感觉碌碌无为,怅然若失;或是总想有一种将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冲动,才觉得如此才不负这般来之不易的欢快时光。
与当初在书本堆里的感受不同,这时的自己所拥有的迷茫是无方向感的。
无方向感的人时间长久后往往缺失获得感,如此这般的青年,生活可能会形成一种无聊无味的机械式状态,那么,这种获得感缺失的前因后果又是如何呢?
01.学生时代之失
记得在重压之下的高三日子里,我问自己,未来想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再度回首这段青葱年华时,我是否还有留念感动的理由。
而回答我这些疑问的思考,大多被无数个题海资料所占据。而我自己,也无追寻所喜并为之规划的努力,于是在学习与爱好两者均未拥有获得感之时,我觉得现处的生活并非是风雨过后便有彩虹的,于是煎熬与焦虑产生,转化为对学习的厌烦与困惑。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种学习上的压力众人皆有,但我认为,普遍不一定为合理,既然其因可究,便有问题可见。
我承认人生之中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责任和诉求,而并非是一些主观因素的喜好或是个性所能支配的。但是我仍然保留除当时身份与责任之外,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创造自身特性的自由。
这种特性,不同于学生时代中学生身份下不断学习语数外及理文这些固有知识的状态,它是一种与未来社会身份,自身价值定位相关的,作为世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对自己才能和认知的培养。而在这种培养的过程中,一个人不断追求自己理想方向时得到的满足,快乐,这就是我所说的获得感。
曾记当年,韩寒作为八九十年一代青年崇拜的偶像,在主动退学后,发表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三重门》随即引发巨大轰动,畅销全国。之后其《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均为当年全国畅销书榜首。
零五年时,在自媒体尚未盛行的时代,韩寒凭借自己独特的文风刷新当代诸多读者的认识,在其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下,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处于公众话题漩涡的焦点人物。
他曾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一开始,他以笔为戎,针砭时弊,成为畅销书作家;之后他与赛车为恋,成为拉力赛全国冠军;现在他以人生为历,导演《平凡之路》,《乘风破浪》,《飞驰人生》这一‘‘海陆空三部曲’’系列。
曾有人问韩寒:如果回到十八岁,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道:''yesterday once more.''因为所乐已做,已无最喜。
虽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韩寒以退学为代价去追求自由快乐之法。但是我赞赏他在尚且年轻之时为自己未来人生定位找准方向并勇敢追寻的意识。在追求他所喜爱的理想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成就自身价值的道路。起码回忆昔时,白驹过隙,不觉乏味惆怅。
很多时候,学生时代的我们只是为了应试而学,将自己的快乐与成绩等捆绑。但是我一直认为,若将学业作为成长餐桌上的主食,那么爱好与个性的培养便是为未来加餐的缤纷佳肴。
学生时代快乐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成为别人家孩子那样的骄傲。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生的快乐可以完全复制,况且每个孩子年幼时大多会有个个公主王子梦,希望自己成为独特而快乐之人。但是在生活中打磨棱角之后,慢慢与当初许下的愿望相背而行。在学习中时常迷失方向,不知为何而学,感到患得患失。
所以恰逢年少,思考自身价值定位,并通过学习相助提高自身发展平台是增强学生时代获得感的必要之举。
02.魔童哪吒之存
“时间会证明,一代人的丧志玩物可以玩出花样。时间证明,尽管体制存在各种弊端,但每一代孩子都要度过这一劫,当真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际遇。”
在生活中,我常常看到有些同学,在音乐、动漫、小说、电竞等等领域中颇有天赋,并为之乐在其中。但是这些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表现,大势所趋下人们大多会选择极力压制这一“歪长”的苗头。而在他们这些同学心中,可能会存在一个桀骜不羁的魔童哪吒,在他人误解与学习困惑中努力挣扎,渴望获得理解与自由释放。
在《小欢喜》中,英子有着一个航空梦,但是像万千高中家长一样,英子的母亲宋倩,希望孩子能一心一意踏实学习,最终考上理想大学。而英子作为母亲的骄傲,她被寄托了太多的期待,但是期待越高,英子在母亲爱的压力下越感抑郁烦躁。
实际上,宋倩对女儿的关怀是为了她所认为的好而为女儿倾之所有,她的爱的确无私深切,但是她没有顾及英子真实需求与心理问题并为之思虑。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出于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宋倩眼里看到的,是她为英子未来策划的宏景,却忘了孩子本身并非原木璞玉这类全凭心意的雕刻之物,与孩子之间的误解和沟壑让英子一度欲逃脱,起先在重担之下的高三翘课去天文馆,到最后英子甚至在多种压力侵袭下崩溃跳海。
学习与爱好、个性的矛盾其实并不难解,关键在于长辈与孩子之间的观念差异是否可以通过沟通理解双方的诉求,从而产生一种折中之法让双方尊重彼此的想法,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以达到亲情和解的目的。
而长辈对于孩子的引导,我认为应如大禹治水里以疏导换堵塞之法,用柔性教育改变以往不由分说,培养“听话小孩”的硬性教育缺陷。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老师马修用轻盈的音乐治愈一群“问题少年”,倾听他们心灵对美好事物的诉求,努力发掘孩子们创造美好的可能性,将他们顽劣包裹下冷硬外表用温情慢慢融化。
倘若这种柔性教育能应用于长辈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中,那么孩子们心中的魔童哪吒,可能会因理解与支持而得到感动和快乐。
哪怕是魔童,也毕竟是提着易碎灯笼的孩子,他们的歇斯底里或是沉默无言,或许都是在与坚硬的冷遇抗争的方式。
但从长辈的角度,他们其实往往爱之切,责之深。长辈的思想纵然保守求稳、趋向平凡之路,但终究是担心下一代重蹈当初他们年轻时偏向虎山行的困阻,再遇曾经覆辙无途的境地。不过年轻一代的人们,也的确在大多数时候想法多于实践,冲动多于心动。
所以在我们追求个性或是爱好的路途中,要想到:
1.我们有这份想法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想法的动机是现实需要还是鸡汤使然?
2.这一想法我们现在是否有能力做到?如果太过遥远,那么我们现在是否在对自我认知上存在偏差?
3.我们坚持这一想法的精神支柱是否存在不稳定性?
4.我们如何安排好学习与爱好之间的矛盾?
5.对于家人的不理解,我们是否能在充分认识自己优缺点和计划实际合理的情况下说服他们?如果不能,我们是否能接受理想与现实之前落差的失望感?
6.做好最坏和最好的打算,以及想到我们是否有忍受孤独与误解的勇气和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恒心。
03.未来充盈之择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汪峰《存在》
如何存在,如何认同自己活着寻觅的理由,可能你会说,这是成年人时常考虑的事,但是我认为,这种思考不分年龄早晚,只不过是思考成熟度的问题。
意识到获得感缺失,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焦虑的体现,同样这也是心智成长的预示。
我们或许会有一段时间,感到自己的一天囫囵吞枣似的度过,觉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最后长叹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殊不知在我们通过追剧刷抖音充盈自己难以填满的心仓之时,我们坠入了时间的骗局。
我们会觉得让自己陷入安排紧凑的娱乐中才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在我刷了一天抖音嘻笑怒骂过后,我觉得虽然很累,但是我却无倦意。因为我总觉得余兴未尽,可当我让自己趁早睡觉后,我发现嗜睡时间明显延长。
实际上,这从侧面体现了我们内心精神世界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我们疯狂娱乐、消磨时光的背后,其实是对自身获得感不确定的紧张表现,此时的我们内心空虚寂寞冷,没有真正值得自我提升的事可以提醒自己价值定位的归属。
那么,我们如何提升自己获得感呢?
曾经,在美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对民众采取救援。这种方法弥补了初期直接救助而导致的人们自尊心受损与不劳而获、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最终这一政策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人民幸福感也逐渐提升。
从这一案例我们可分析获得感来源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对自己价值的认可。
从来源、定位与发展以及归属这四个方面来谈,我们可将措施分为以下几大类:
1.定位自己爱好之事或是提升自身涵养的努力方向。注意勿随波逐流且好高骛远,找到短期即可着手的事情,并且计划成本要低于实践成本;
2.找准自己实践的核心价值,往大了说即这样做是为了成就怎样的社会定位的问题,往小了说,即这对自己能带来什么利益的问题。答案思考的越详尽越好。注意要先从眼前之利着手;
3.运用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之后寻找意志坚强或是能与你相互监督的人保持你追寻爱好的持续力;
4.定期总结纠正实践的计划,最好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方便自己查漏补缺。如此也能从每天印象笔记中获得努力的满足,培养获得感。
记得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句话特别惊艳:“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而我喜欢的其实是哪吒的勇排偏见,心中仍然有一片阳光的坚韧。他虽身在囹圄,仍心怀希望渴望获得认同。正如在学习迷茫期或是生活压力迫使下怅然若失的我们,心有猛虎,虽困于笼中却欲震山谷。如果获得感欲望之火足以点亮你内心原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superman.
最后祝福大家未来可期,初心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