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来听听》第11章、第13章心得体会
以前对于学生阅读的认识是,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值得阅读的书籍,并给以阅读的时间,写写读书摘抄笔记,有机会的话再进行简单的交流,就是学生阅读了。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这只是一种表层的了解所读的书,而没有进行比较完美的阅读讨论,仅只停留在说一说对文本的喜爱与难忘而已。或者只是给学生提供了环境而无进行阅读活动。这种认识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有关,觉得自已读读就行,没必要与别人讨论。其实,如果能拿来与别人讨论,就会对文本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毕竟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与他本人的知识构架、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等密不可分,所以在交流讨论中,你可以倾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正应了“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了。
那么明白了讨论的重要性,就要去指导、帮助学生阅读。如何帮助学生阅读呢?在第11章、第13章中我找到了方法依据。
在第五章中有句话:儿童是评论家,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所以要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能,因为信任比帮助更重要。其次,就是依据书中的方法指导孩子阅读。
第11章阅读感悟:
首先是考虑阅读情境,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完成的?1、课堂阅读。分为大声朗读和个别阅读。但是读完和听完一本书是不同的,不同经验不能取代。大声朗读所适合的文本类别有绘本、诗、短篇小说和由几个章节组成的书,其目的是让听者体会文字之美。个别阅读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这样一组一本书就够了,小组成员共同去读,解决了书缺少量不够的问题。2、课外阅读。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让孩子们对他选定的读物产生期待的能力。课外阅读,教师推荐读物,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阅读,利用班级阅读群进行交流讨论,甚至借助于家长的力量来督促和参与,让学生阅读变成亲子阅读,让阅读快乐在亲情中传递共享。3、重复阅读。阅读本身才是我们鼓励阅读的目的。重复阅读的乐趣是阅读讨论进行顺利的好处之一,就是孩子们在听了其他组也对一本书的看法后,激起了自已对在阅读过程中忽略的地方的求知欲,从而又有了想再读一遍的想法。4、适当的中场休息。隔一个周末最合适,不能太久。5、穿插在阅读中的非正式谈话,就是让孩子们在课余进行讨论,这就要求教师要设置问题和给以要求,这样课余讨论才会维持孩子们的兴趣。
第13章阅读感悟:
这一章谈问题构架,很具体很有效,让我们对于不知如何提问题、提什么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复。问题有三种类型:基本问题、概论性问题、特定问题。1、基本问题: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是你喜欢的?什么是你不喜欢的?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这些问题都是对了解文本有直接帮助的。2、概论性问题:在你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甚至还未展读之前,你认为它会是什么样的事?如果作者请教你这本书什么地方需要改善,你会怎么说?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这类问题比基本问题涉及面更广更深更有层次感,借助于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穿梭在文字运用的不同层次中,理解意义的多种可能,培养孩子熟练的阅读态度,这正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的事情。总之,教师要“问之有物”,还要利用提出的问题把整个讨论谈话内容整理集中,这样孩子们的讨论才会由浅入深、理解也会由模糊变清晰,讨论层面才得以拓宽。3、特定问题:你认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得花上多少时间?故事主角是谁?故事发生在哪里?……特定问题的提出,可以让指导教师,帮助小组调整思考、讨论方向,发掘出原本未曾留意的文本特质,这些文本质特,或许被成人忽略,然而在孩子们的眼中会被呈现、在孩子们的心中会被感受。但特定问题必须事先设定,要与讨论的文本相关,教师要用心去考虑。
如果第11章告诉了我们阅读的方式,那么第13章讲的就是如何指导阅读,有了方式和方法,相信我们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把阅读这件事做细做好!
正如前言所说:本书讨论大人如何通过环境和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书本,进而鼓励儿童活泼而深入地阅读。“儿童具有天赋的评论能力”、“儿童就是评论家”,因此,我个人认为
信任比帮助更重要,信任即期待;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问题即导向;
讨论比阅读更重要,讨论即途径;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方法即能力。
充分地信任孩子的评价能力,借助于问题的引导,让孩子们充分地讨论,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是阅读之功效!是阅读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