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正题之前,首先想把这部电影的发行和文案拖出来吊打一顿。
拿女性脱衣,洗澡,全裸作为噱头:
好姐妹爱上同一个男人,恶俗的三角恋剧情:
为了这个男人而翻脸,撕逼:
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就差没在额头贴上“我是烂片”几个字了。
作为一个三观有洁癖的人,差点就要错过这部有严重三俗嫌疑的片子。
它跟《大鱼海棠》一样,能给人一种颠倒预期的冲击力。只不过冲击的方向不同。
看《大鱼海棠》时,你以为会见证经典,结果被一个中二爱情故事打了脸。看《七月与安生》时,你担心会遇到弱智的情节和装逼的台词,然而丰富的细节不经意就能让你笑成傻子再哭成狗。
跟宣传的不一样,它讲述的并非关于闺蜜与渣男的狗血青春,而是八零一代女性的成长和选择,以及这个过程中伴随的情感与理性的纠结。
甚至还有一些深度。
每个女孩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七月和一个安生。
就像每个人的心中,对岁月静好的渴望和对自由自在的神往,同时并存。
身为女子,生来就注定比男人活得拘束。不能脏,不能臭,不能爬树,不能打架,不能骂人,不能有腋毛,不能污,要优雅。
等到青春期时,对爱情似懂非懂,对社会缺乏了解,稍有不慎,走错一步就可能影响一生。
所以在父母眼中,一个女孩子,走稳比走远重要得多。
七月就是一个走得很稳的女孩。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性格文静,成绩优秀,考上了热门专业,找到了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还有一份四平八稳细水长流的爱情,两人既是高中同班,也是大学同学。
她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懂得如何装乖,讨大人欢心,也知道稳定的工作和婚姻对一个女人有多重要。
她一直享受着这种状态,至少看起来是。
但七月并不是真的傻白甜,她智商情商双高,只不过为了维持生活环境的平衡,把张扬的那一面掩藏起来而已。
掩藏的地点,就在安生身上。
安生与七月除了年龄相当,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她在破碎的家庭长大,性格叛逆,学无所成,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靠谱的男友。
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喝酒就喝酒,想骂人就骂人。她十八岁出去闯天下,走过了无数地方,看惯了光怪陆离的底层世界。朋友都是临时的,爱情也是胡闹的。
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看起来潇洒自在,其中的不安与折磨,只有自己知道。
安生在流离失所中渴望一个安稳的家,正如七月在平淡日子里幻想流浪的美好。可惜人的身体只有一个,生命也只有一段,无法同时经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笼中鸟向往天高云阔的自由,飞鸟却羡慕竹笼中的衣食无忧。
得不到的东西也许更好,这是多么普遍的一种心理。
洗手间里反目撕逼,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七月已经发飙:你什么都是我给的,除了我,谁愿意跟你做朋友?
可她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愿意跟安生做朋友?
因为她从心底羡慕安生,做到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还轻而易举夺走了自己用心经营的爱情。
安生迎着七月的怒目,不温不火:如果要在你和家明之间选一个,我肯定选你啊!
是的,苏家明不过是女孩长到一定年龄必然会遇到的某个心仪对象,即使没有他,还会有李家明、张家明出现。而七月,却是安生的毕生梦想。
爱情可以重来,闺蜜却绝无仅有。
安生与七月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友情和亲情,更将爱情远远甩在后面。
这其中,除了从小积累起来的闺蜜情谊,还有把对方当成自己理想来看待的潜意识。
两个亲密无间,又互为理想的女孩,一旦遇到合适的引子(比如苏家明),就会爆发决裂式的战争。这战争其实不是发生在她俩之间,而是她们各自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
这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也是通往“超我”的必经之路。
苏家明只是一个媒介,他触发了矛盾,激化了矛盾,可他并不是决定两个女孩感情走向的关键因素。
如果在十年前,我会把他定义为脚踏两只船的渣男。但有了一些阅历之后,就会懂得,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感情的事情尤其如此。
苏家明有稳定的感情,有七月这样完美的女友,却还是被放荡不羁的安生所吸引。理智上他明白七月才是自己的理想伴侣,情感上却不由自主偏向安生。
他又何尝不是另一个七月呢?过着精心规划的生活,想要挣脱却没有勇气。
所以他能够理解七月。他既愿意履行结婚的承诺,也可以在七月决定放弃时配合她演出一场“逃婚”闹剧,默默背负骂名。
七月对于人生选择的强烈意志,超过了对男欢女爱的留恋。从这一点来说,她比安生和家明都要勇敢。
七月和安生的影子,可能在每个女孩身上存在过。我们最终走过了那段不知所云的青春期,回过头时,只看到一个时代的背影。
其实,女性的情感比男性复杂、敏感、细腻太多,如果有诚意去观察和体会,可以讲出很多丰富饱满的故事。
可惜很多编剧热衷于把女人描写成心胸狭隘、勾心斗角的德性,却没看到现实生活中姐妹情深、相互守望的模样。谁被欺负了总是闺蜜们出头打抱不平,谁走投无路了总有好姐妹敞开大门收留,这情义,并不逊于所谓两肋插刀的兄弟。
而在七月与安生的故事里,编剧想要探讨的,主要是时代束缚下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自我调整的努力。
同时,又将女性之间的情谊拍得极为真切动人。
《七月与安生》并不完美,逻辑上有漏洞,台词也有装逼的地方。它高于一般青春爱情片的地方,还在于技巧的纯熟,和细节的真实。
说它技巧纯熟,比如家明送给安生的一块玉坠,是片中的重要线索,关键时刻总会出现。然而每次出现都是点到即止,甚至不需要看到玉坠,露出一点点挂绳就足够推动剧情发展了,观众还能从挂绳的改变猜测安生对家明感情的变化。
将画面语言的潜力挖掘到这个份上,也是跪了。
还有一处值得表扬。影片开头是初一入学军训,捣蛋鬼安生拉着乖乖女七月偷偷离开训练场,跑到楼道里想搞恶作剧。正当安生拿着一块石头走向报警器时,画面切换回了训练场,同时报警声大作,学员们欢呼作鸟兽散。
这个情节并不显眼,正常思维的人肯定会想:这是个典型的蒙太奇手法,把安生用石头砸报警器这一幕省略掉了呗!
然而到了影片末尾,又闪回了童年军训的画面,两个小女孩站在报警器前,安生拿着石头想砸又犹豫不决,反倒是站在后面的七月迅速抓起安生的手,“砰”的一下就砸响了报警器。
这真是神来之笔。不仅前后呼应,造成一种意外的反差,更重要的是,它点出了七月骨子里那股反叛的欲望。
说它细节真实,比如两个十五六岁少女之间的卧谈,七月带着羞涩告诉安生自己喜欢上了苏家明,说他是班上最帅的男生,还问她,两人考试名次总是挨着,是不是一种缘分。
我们在这个年龄时,闺蜜之间聊的就是这样的句子,太写实!
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苏家明和林七月一起读课文。面红耳赤站起来的小情侣,周围起哄的同学,以及搞不清状况的老师,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很亲切?
这些都是我们走过的,回不去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