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哪首是中国第一流行古诗,人人都会背的那种,估计10个中国人中有8个会说"床前明月光",还有两个分给"鹅鹅鹅"和"锄禾日当午"。
这三首名列当前中国最流行古诗前三,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但鹅鹅鹅和锄禾日当午主要是给孩子读的,看中的是他们的易背性和教育性。真正又流行又好背又有高超艺术性的,只能是床前明月光。
为什么静夜思如此流行,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这首诗的语言浑然天成,近似白话。20个字组成很好的音乐性,朗朗上口,情景简单,意境悠长,即使是儿童也毫无理解上的问题。
这属于诗人的语言感觉,用平常的词语捕捉诗意,再把他们压入韵脚产生音乐性,这方面基本靠天赋,学也学不来的(或者不是一时半会能领悟学习的)。
其次, 这首诗用了很多符合人脑认知习惯的方法来激发大脑的感觉。人的大脑认识感觉事物是有规律性的,可以总结出一些套路出来,这篇文章重点说说这方面。
这首诗最重要的两个意象是天上的月亮和心中的故乡,月亮发出的月光对比心中对故乡产生的思念。还有一个作为支架撑起这两个理想中事物的是诗人脚踩而立于其上的身在异乡的现实。
先说声音方面。整首诗是纯视觉的,声音通过它的缺席表现出来。诗名的第一个字是静。
现在,晚上,万籁俱寂,没有了日间的嘈杂,心灵沉浸于视觉想象的潮汐中。对人脑来说,时空穿梭类的想象主要体现在视觉上,听觉没有这个能力,往往还会造成干扰。
可以回想一下,做梦醒来之后,你是不是只记得梦见的视觉画面?大脑在梦中是听不到声音的,这可能是因为听觉要在现实中打开,防范睡觉时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所以人们内心深处魂牵梦绕之事往往在安静的时候,通过视觉表现浮出水面。
床前明月光
李白当然不会直接写现在好安静,他是通过观看床前明亮的,透过窗户倾泻下来的月光来表示安静的。
这里有一个对比:月光倾泻而下,顺着光柱泊泊流动,照亮我的床前,这里月光的来到是有动作的,然而这个动作是在无声中完成的,这是以动(动作)写静(安静),而大脑喜欢这种相反的对比。
疑是地上霜
然后诗人感觉明亮的月光犹如地上的白霜。
这说明现在是秋冬季节,诗人所处的这个时空不光静,而且冷。这个冷和前面的静是一对相关的对比,冷和静一个是温度一个是声音,但他们能做远距离对比,而大脑喜欢远距离跳跃的思维。
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是温暖的,这里还藏着一个温度的对比:寒冷的现实和心中温暖的故乡。
我们常说“让我一个人冷静一下”,冷静还和“一个人”,也即孤独寂寥是有关联的,而说起故乡,第二个接下来的词一定是“亲人”,也即故乡还和热闹、与人有紧密温暖的联系有关,在这个层面上又有一个处境上的对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低头是个很明显的对比,而且使得这一联有个清晰的结构,大脑容易记住结构化的事物。
明月到故乡并不是简单的类比,其中有丰富的结构层次。
诗人并不是直接望着明月就想到了故乡。望完明月后,低着头看到的是冰冷的现实地面,它就像一面反射的镜子,思路经过它的反射,从月亮转到了故乡上。伴随着举头低头的身体动作,诗人看到的事物截然不同,从月亮-->现实地面-->故乡,整个思路与现实情景配合,非常清晰,读者很容易跟上与理解。
冰冷寂寥的现实和温暖亲切的故乡是一个相反对比。遥远圣洁的月亮和远方完美的故乡是一个相似对比(联想)。
现实是近的,故乡是远的(空间),现实是此时的,故乡在时间的另一端(时间);
月亮远在天边,故乡也在千里之外(空间),月亮上的光华寂静无声划过漫长的夜空来到诗人的床头,对故乡的思念跨过久远的岁月钻入此时诗人的心灵(以空间隐喻时间)。
这两个对比都具备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这种空间时间相互联想,强化了印象,大脑喜欢多层次远距离,结构性强的对比。这里还藏了一个小的明暗对比:低头的土地是暗的,月光是亮的,故乡更是光明的所在。
上面好像都在谈对比与联想,通过这种手法,大脑确实更容易理解与记忆,所获得的印象也更深刻,但这首诗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的结构。大脑喜欢结构化的事物,而一些特殊的结构对大脑理解事物,产生印象有极大加成作用。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乡愁,但不看到最后是不会发现这一点的,全诗的最后两个字才是“故乡”,犹如谜底揭开,读者读到这里才会发现这是一首怀乡的诗。
这个时候大脑会启动一个回溯,它开始前往前世考古,拿着“故乡”这个元素去和前面诗人创造的一个个意境,一个个元素点相对应,若能依次全部唇齿切合,会给大脑留下极深的印象。前面所有的有关对比和联想的分析都是看到最后再往前回溯而想到的。
如果诗人一开始表明自己是在怀念故乡,然后拿月光、秋霜、头顶的明月和脚下的现实等一个个比过来,那么我们假设这种做法之下,每次对比联想可以对大脑造成1个点的攻击,而这种最后才揭晓谜底,大脑通过回溯反包来体味前面各个元素的方式,起码会把每次的攻击力加成3倍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读完全诗最后“故乡”二字之后回味无穷,感觉意境深远的原因----思维在回溯震荡,产生悠远的回音。
除了开始说到的诗歌天赋以外,在大脑认知这个角度,结构化层次化的对比类比、远距离联想(越远距离越好,最好能跨类别,比如通过空间来表示时间)、符合大脑认知习惯的文本结构,是静夜思这首诗易读易记,同时能产生悠远意境的原因。
其实音乐性也是符合大脑认知习惯的一个重点,但我把它归入天赋方面了,而上面几点是可以学习,总结出套路并直接加以应用的。
--------------------------------------
无限的有趣在于,任何一个小小的事物都可以无限细分,一毫米长的绳子和一公里长的绳子同样可以分出无限个分段,无限也存在于伟大的诗歌中,在静夜思一共20个字的有限范畴内,可以包含无穷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