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给自己贴标签,但事实上,我们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然而这个交代,根本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它根本就不存在。
很多人会给自己的老公贴标签,说就是因为老公“懒”,所以不用他干活了;或者是给自己的员工贴上“粗心”的标签,所以就没办法去纠正他的犯错了。
小A是公司的主管,但是他却常常抱怨他的员工,说新来的员工都没有上进心,自己根本就没法管理他们。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A并不是真的没有办法管理,而是因为自己给员工贴上了“不上进”的标签,从而给了自己无法管理的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
那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解释呢?
这涉及到心理学上的自我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人类是非常执着于为所有事情找理由的动物,相信所有事情都是合乎逻辑的。
在我们碰到困扰的时候,如果一时之间找不到合乎逻辑的理由时候,我们会倾向于自我合理化,自己赋予我们自己觉得合乎情理的解释。而这正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也难怪贴标签这么常见了。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David Perkins)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一般人会“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然后思考就戛然而止了,更不会主动自发地去做反向思考。
除了是给自己找理由之外,贴标签,还是分类学上的一种行为。
标签,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归类,减少思考、节约时间。但是,也许因为这条捷径太方便了,它就变成了唯一的路。用得太多、太顺手,我们就忽视了它的弊端。
贴标签的弊端的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了大象腿,就说是大象。从此以后摸到大象腿就自主判断为大象。一个男人比较听妈妈话,就判断为“妈宝男”;一个人不敢跟客户说话,就说他是“内向”……我们常常只是知道局部,就以为是知道了全部,总是会轻易的下判断。而这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却并没有看到事物本身的真相,从而去误导我们的行为。
我的邻居,她总是给她的小孩贴上“成绩不好”的标签,有一次她小孩告诉她,这次语文考试考了95分,这本应该是值得开心的,因为她的儿子进步,但是她却马上反问:“那你的数学成绩呢?英语成绩呢?”但是他的孩子却说英语只有85分,他妈妈马上又反击,你看看你,骄傲什么骄傲,英语考得这么差……本想得到妈妈的表扬和鼓励,没想到却遭到了批评,让自己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了。
而在事件中的妈妈呢,因为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成绩不好的标签,所以总是会下意识的收集证据,去佐证这个标签,所以会影响到这位妈妈的行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改变人的行为。
有的时候我们的标签不是贴在别人身上,而是贴在别人的行为上。这是一种隐蔽的标签,可能你都很少去意识到。
小C刚到公司上班,但这几天经常听到她抱怨,说是主管好像总是会针对她,明明都已经快要下班了,还要布置任务给她,总是会给她一些奇怪的任务,为难自己。这也导致了她对主管心理有很大意见,在做事的时候很难用心去配合。而这仅仅只是因为小C在心里给主管贴“他不喜欢我”的标签。
还有一个案例是我朋友的小孩,因为偷了家里的钱,他妈妈特别着急,说现在小是偷小钱,长大后就会偷大钱了。这是她当下最为直接的反应, 因为她给自己的小孩贴上了偷钱的标签。但是一旦把这个标签撕掉,会发现什么情况呢?
你会主动去思考,为什么你的小孩会偷钱。是因为不知道偷的概念,还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还是因为平时有些需求一直没得到满足……你会发现,当你撕掉标签的时候,你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当我们戴上有色眼镜时,总是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觉得的事实。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我们常常会因为标签,错过很多沟通的机会。
除了在别人行为上贴标签,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标签,是给自己贴标签。
“我常得罪人,是因为我脾气不好,心直口快。”;“我太胖了,是我自制力不够。”
可能你没发现的是,当你把这些标签往自己身上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被这些标签牵着鼻子走了,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合适的理由,而这也成为了你改变自己的绊脚石。
法国大哲学家萨特提到人有两种意识。第一种意识就是:他在撒谎。而第二种意识是:哎,我说他在撒谎,我是在给他贴标签啊。萨特把后面这种意识称为自反意识,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
那贴标签的弊端这么多,我们有没有办法撕掉标签呢。当然有,可以根据下面的步骤进行,逐渐运用到你的生活与工作中。
❶ 列出清单
拿出纸和笔,想一个你很想要去改变的人,可以是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先在纸上写出五个词,代表你对这个人最深刻的几点印象。
再在这五个词里挑出一个最让我头疼的词。
❷ 奇迹提问法
奇迹提问法,不是让你去猜想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而是让你想象一下奇迹发生之后,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这个具体表现,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点,先敲开这个突破口:“到底哪些做法,需要改变”。
❸ 具体描述法
这一步和第二步是紧密结合的。我们贴标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些具体的动作和事实。使用了“奇迹提问法”之后,我们会发现“我说他不好”,其实是说“他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不够好”。如果下一次,你再想贴标签的时候,可以加一个新习惯,就是把标签替换成具体的描述。用客观的视角,具体的描述来代替主观上的评价。这个就是“具体描述”法。它可以大大削减标签的魔力,TA不是哪儿都不好,TA只是某些事上不好。那我真正想让TA改变的是,TA具体的某一个行为。
❹例外观察法
想想是否有例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希望上面的方法可以帮助到你,我们先要有意识到标签这个概念,然后在慢慢去纠正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认知来改变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