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荒岛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学习《字的技巧和应用》
写诗高手和初学者的区别在哪?主要体现在炼字上。
一个字可以救活全篇,一个字可以带来一番新的境界,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常有人说,写诗要重意境,可以不拘泥字句或者格律,其实这是很不负责的说法。
意是什么?于诗而言,再高深的意也是要靠一个个具体的字的组合来表现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字炼好了,才能表达好你的诗意。
如果不讲究字,随意堆砌,那么你再丰富的想象,再好的意,也只能3留在你的脑子里,而化不成好诗。所以,写好诗的基础是“炼”好字。炼字,其实就是在炼意。
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打太极拳有个说法是“重意不重形”,我觉得这和我们写诗的道理是一样的。
太极拳是个意念拳,由于意念领先,它能起到意、气、形融贯一体,对气敷全身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但是意念领先的前提是对拳练多年,动作(形)正确,而在练拳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人而言的。
诗是什么?诗言志,诗写的就是“意”,诗意诗意,所以诗当然以“意”为重。
但是诗也要有形,诗“形”不正,诗意也是必邪。
诗形是什么?当然是指诗之体裁的合体,诗句的合理通顺,以及诗中每一字的具体运用。
字炼的越好,意就表达的越贴切,越传神。
我们欣赏诗歌的思路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呢?
很自然,我们会先看语言,再看意象,再再品味意境,最后才感受情感。
看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的语言组织,语法不通,语句乱堆,生硬之词随意凑,那么,第一印象就得不了高分,语言都不过关,你就没资格喊什么“意境为重”这样的口号了。
语言组织得当,才能塑造好意象以及意象间的关系,意象与意象间的合理而巧妙的互动,才能塑造出诗之意境。
诗之意境出来了,诗意的情感也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了。
“炼字”指的就是炼虚字,诗的炼虚字,其实主要是指炼的是动词和形容词。
虚字本身是无意义的字,是配合实字而具有意义的。所以,炼字时,其实还是要结合实字一起炼的。贴合实字展开想象,那么,虚字的运用就能使我们的诗灵动了起来。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体会一下。看看杜甫的一首诗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们先注意一下他的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对星和月的描述是用“垂”和“涌”来表现的。
叫我们来写星写月,一般是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吧?
他描述的前提,是建立在“平野阔”的基础上,星悬高空,与“平野阔”(写成平面的感觉)构成了立体的效果,这“星”好象要往下掉一样,这样的形容,生动异常。
“月涌”呢?月从江边升起,就好象在江中升起一样,江水滔滔,托月而起,一个“涌”字,平添了如许的动感。
我们再看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我们说过:“他写的诗,炼的字咋就那么精彩呢?
根本原因是,他会换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山,用山来说话,可以把别人换成自己,用自己来写别人的话。看李白写诗,其实就是这样,他正是以物观物,所以才不知何者是自己,何者是山,才会这样忘我与投入。
我们写诗往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上,忽略了很多身外的精彩,这是一种投入状态,也是一种闲适的心境,他将自身的这种“闲”化为了云之闲情。化自己为云,所以他写出了“孤云独去闲”。
这种将感情移到了身外之物上去的写法,在美学上,叫“移情”。
再看起句的“众鸟高飞尽”,鸟高飞而渐渐淡出视线,一个“尽”字写出了这种淡尽的形态。
一尽一闲,呼应得当好,我们举上面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几个问题。
五言诗,炼虚字主要在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上炼的。
这是传统的说法,而我们这两个例子正是一个炼的第二字,一个炼的第五字。
以后凡写五言,在这些位置上有虚字(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就多加推敲,因为对五言而言,这位置也算是个多变的“节点”。
五律炼第二字,还可以参考下面几个例子:
水廻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廻,度(孟浩然)
红入桃花嫰,青归柳色新。---入,归(杜甫)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动(王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孟浩然)
五律炼第三字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连,送(李商隐)
青天回玉垒,远树出华阳。---回,出(王渔洋)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有,自(杜甫)
藏舟移夜壑,华屋落泉台。---移,落(黄庭坚)
五律炼第五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流(王维)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湿,寒(杜甫)
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劲,归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轻
关于七律,多在第二,四,五,七字上炼。
多读读古诗,例子到处都是,我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只看两个在在第七字上的虚字的炼法。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远,疏(高适
看这上句“青枫江上秋帆远”,前面是“青枫”“江上”“秋帆”几个物象的陈列。最后用一个“远”字便将他们合理的布置起来了。
对句“白帝城边古木疏”也是这样的功效。前面是实字组合,最后这个字是虚字。断句可为“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远是形容“秋帆”的,“疏”是形容“古木”的,而前面“青枫江上”和“白帝城边”,起着状语的作用 。
语法清晰,层次分明。其实七言诗的断句只有两种,那就是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
你试试上边四个字一起读一下: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隔,遥(杜甫)断句和上面是一样的,一个“隔”字透出了不得相见的悲凉,一个“遥”又写出几许孤身寂寞之感。
还是强调一个观点,炼虚字,最好是见虚字就要炼,虚字是随着实字走的,是意象间的纽带和脉络,没有好的虚字的炼,那所写的意象就是死气沉沉的堆砌。
而上面说的五言或七言的几个关键位置,是需要重点注意,多加推敲的。
炼字,就是炼意,虚实结合,先立“象”(实字),再炼字(虚字)。
这里看一个炼虚字的特例: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
这是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中的颔联。
看看这里虚字的运用,这一联中除了“时、雪,客、春”外余下十字皆为虚字
颈联更狠,上下句分别只使用了一个实字“岁、乡”,有《诗话》对其评道:“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其实,一个句子里,特别是在七律中,可能不止有一个动词,需要炼的可能有两处。
下面把这样相关的例子罗列一下。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句子中,不适合出现三个以上(包括三个)的动词。
两个动词,足以表达出你要表达的任何意思了,如果你意犹未尽,那就请把多余的动词放在其他的句子里去。
习惯上,我把这包含动词太多的句子称为“多动症”。
这一点,我着重强调,因为我见到的初学的朋友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比如上面举的杜甫的这个例子就含有三个以上的动词,但是,多动了,我们很难掌握,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很多诗病的原由皆是因为“动”的太多了。
炼双字,有下面这些类型:
1,炼第一、第五字。2,炼第二、第五字。3,炼第二、第七字。4,炼第三、第六字。5,炼第四、第六字。6,炼第三、第七字。
我们着重看一下炼第二第五字,因为这是比较常见的,其余的就不一一举例了,炼双字时,重点注意的是动和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2,炼第二、第五字。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移”“开”,“绕”“识”。
“秋入园林花老眼,茗搜文字响枯肠”(黄山谷)—“入”“花”“搜”“响”。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冷”“苦”,“空”“干”。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王渔洋)—“合”“壮”,“连”“昏”。
“灯昏山鬼逼,雨止蛰龙还”(王渔洋)—“昏”“逼”,“止”“还”。
看前人的句子怎么炼的,对我们是个借鉴。
读到精彩的句子,我们就要习惯地看看它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想象力的发挥,其实多源于这里。
下面说一下关于诗的“诗眼”的问题。
我们前面所说的炼字,其实炼的是什么?就是在炼诗眼。什么是诗眼呢?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实,所谓的诗眼,就如这龙的眼睛一样。
看诗,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体现诗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个字。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点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古人炼字,讲究的就是“点眼”一说。“诗眼”这个词是宋人提出来的。苏东颇的话是“天工忽向背,诗眼七增损”。
南宋的范成大的形容是“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比如杜甫的诗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溅”一“惊”皆为眼也。
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寒”和“老”把诗给带活了。
宋朝人论诗,把诗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称为“诗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见精神。眼睛有神,人才精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诗有光彩,也须看诗眼所在,诗眼是诗歌的神采。诗眼,其实还分为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句中眼是基础,篇中眼是精髓。
炼诗眼,炼的还是虚字,我们主要是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多下工夫。
下面举例中,以句为例的是看句中眼,以全篇为例的,我们找的是篇中眼,这点说明一下,我们先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个“悔”字把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炼的就是动词。
训练自己,读诗时要善于找出诗眼所在,下笔时,也会比较注意锻造这个诗眼,让我们的诗有眼,我们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
好诗都会有诗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无神。再看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要找这里的诗眼,我们自然就看了“逐”和“带”字,这两个字使诗活了起来。
逐”和“带”是这里的诗眼。“逐”有追逐的意思,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人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他们,(二个“带”字是重出字,后面我们会讲他的用法)同样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了秋日之柳的不幸。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感。
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醉花阴》,这是一首“重阳词”,其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思妇形象与凄凉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人比黄花瘦”实际上已经成为经典用语了,皆因为这个“瘦”字。
咱们再看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鸟鸣涧》。这里最具动感的是哪个字呢?对,是这个“惊”字。“惊”字用得好,好在其反衬的效果,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炼诗眼,不是仅仅炼动词,还要炼形容词和副词,比如我们看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直”写的是烽烟劲拔、坚毅之美感。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感受,用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直一圆,亦刚亦柔,写的是相当强的震撼力。
关于副词的炼,我们可以看柳宗元写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字是哪个呢?
是这个“独”字。既有“狐独”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换用别的字,就难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
一个“独”字提领出了全篇的精神所在。
写诗炼字,近体诗每个字都应该是有自己独到作用的,所以,避免重复就是要从炼字做起。
炼字,就是精炼你的诗句。我在以前说过,从格律上而言,五律只不过是七律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而已,格律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你写的七律如果真的可以去掉前两字而变成五律,那你这七律写的就是失败的,就不成为其诗。
如前人所言“所谓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联珠不断方妙”,写成的诗要字字都有用,一字都省略不得才为好。利用下面一点时间,说一下叠字和重出字。
我们先看一首古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再看易安的《声声慢》里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再看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我们注意到都使用了“叠字”。
叠字就是两字连用,起的多是强调的作用,也起的是一种诗意的回味和回荡的效应。我们寻常写作时,也常用到叠字,但是,却很难写的好。
叠字看着好写,其实,诗里使用叠字是个“高难度动作”,写的好了,渲染加重诗意的分量,写的不好了,常常打薄了你的诗意,让你的诗变得浅薄了起来,失之诗味。
“阴阴夏木啭黄鹂”。套用前人对此的评论“'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入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妙处悉在此四字之中”,形容的是气氛,讲究的是声调。“漠漠阴阴”被推崇赞叹,概因在这两方面表现的好。
叠字有用在句首的,用在句尾的,有用在中二联的,但是我的看法是同一首诗里尽量不要多用,尤其是中二联,如果颔联用了,颈联就不要用,不然极难掌控,控制不住这诗意就非常容易“平”了。首句用了,尾句就不要用。
叠字使用的多是形容词副词等“状词”,叠起来本身就有强调的作用,如果连续多处使用,则很难突出重点到底在哪了。
我们写近体诗,忌讳用的是重字。但是叠字也是重字,是属于有意而为之的,不算犯忌讳。
还有一种形式,叫“重出字”,也是用的重字,但是重字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和照应,这也是一钟设计,这也不算构成诗病。
比如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两个“难”字构成了排比的关系,是种修辞手段 。
还比如: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东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再看一下王安石的《游锺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还有王渔洋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甚至四句都反复重出了字,但是形成了并列递进等互相关联的关系,是一种独到的设计。自然带出一种风味。
其实,叠字也好,重出字也好,都属于炼字的范畴。字要活用,要为我所用。有所设计,有所谋划和布局,自然会有所效果,有所精彩。
今晚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7-08-24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