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的第一个周末,和大家说点轻松得有点琐屑的话题,希望顺便引发点小思考。
六天前,即2017年12月31日,星期天,我不断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转发一段话,“今天是岁末、月末、周末三末合一之日,明天是岁首、月首、周首,百年一遇……”大家纷纷转发,表明认同者颇众。
朋友圈里每天都在传播这种抖机灵、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段子。讹传久了,往往会变成真理和定论。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种弄讹成真的例子。
比如每年春晚,都会有倒数10秒敲钟迎新年的热闹场面。谁都知道春节是农历年的第一天,但如此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没有仔细想过这一天从什么时候算起。这还用问?当然是从0时0分0秒算起,所以我们就在这一刻敲钟。
元旦的钟可以这么敲,但春节却不能这么敲。
一天24小时,从0时0分0秒算起,这是洋人的规矩。中国的大年初一,显然只能按中国的规矩来。
中国的规矩是,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洋人的2小时),第1个时辰是子时,时间在头一天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子时来临,就是大年初一了。这就是说,春晚敲“迎”新年时,新年已经过去半个时辰了。
2017年12月31日是岁末又是月末(其实每年都如此),但不是周末。周日是一周的开始,而不是末尾。初中上英语课时老师就告诉过我们,考卷上要你写出一周七天,一定要从Sunday(“大阳日”)写起。
自从“星期”的概念引入中国并且把Monday(“月亮日”)译成“星期一”,我们就把“星期一”当成每周的第一天了。
初学英语时有一个很大的疑惑:为什么英语中星期和月份的名称那么复杂——不是直接用序数(一二三四……),而是费劲地给每个月取个名称。中国的月份除了把每年第一个月叫正月,最后两个月叫冬月和腊月,基本上按序数排列。
后来读法国史时,接触到“热月政变”、“雾月十八”等历史名词,才明白在欧洲早就有这样的传统:给每个月取一个名字,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序数指代,如同父母要给孩子取名字,而不是直接以“老大”、“老二”称之。
英语的月份名称来自古罗马,月份名称中也有数字的痕迹。比如September(九月)就是以数字命名的月份。不过,在拉丁语中,Sept的意思是“七”(比如著名国产品牌“七匹狼”的英文名称是Septwolves,一定是请明白人取的),而不是九。为什么把九月称为七月呢?一切都是因为罗马皇帝的任性。
恺撒大帝本名叫裘力斯·凯撒(Julius Caesar),他本人出身于七月,就觉得这个月理应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他下令七月不再叫September,而必须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从此七月就叫Julius(即英文中的July),September只好用来指八月。
恺撒的义子和接班人渥大维上台后,觉得自己也应该学着父皇的样子,把自己出生的月份(八月)以自己的帝号“奥古斯都”(August)命名。八月本来是小月,只有30天,奥古斯都大帝受不了这个委屈,命令历法官把本来31天的九月抽出1天,加在他属于他自己的月份里。从此,九月只有30天,而8月却有31天了。
本来指七月的September,再一次往后挪,用来指九月。而且,9月以后,再也不是单月大双月小,而是相反,九月、十一月只有30天,十月、十二月反而是31天。
今天人们大都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这些陈年往事。前些日子,遇到一个旗帜鲜明地反对洋节的人,我耐心地听完他的高论之后,对他说,为了彻底体现他的原则和立场,必须马上采取两项紧急措施。
第一、立即废除星期制、礼拜制。
“星期制”完完全全是舶来品,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星期制源自古巴比伦人的宗教祭祀。古巴比伦人相信,天上的七颗星“轮流执政”,分别主宰地上的某一天。
比如,太阳主宰的那一天叫太阳日,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星期天”,然后是月亮主宰的一天,即月亮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星期一”。
接下来的五天分别是火星日、水星日、木星日、金星日、土星日。(记得上大学时本人第一次注意到“星期”与“星”有关,是发现星期六的英文是Saturday,而土星的英文是Saturn)。
罗马人继承了“星期”的观念,在罗马人以基督教为国教后,又把“星期”的观念与犹太—基督教的创世与安息日的观念融为一体。太阳日成了安息日和礼拜日——固定在每周的第一天信徒上教堂敬拜上帝,相应地,“一个星期”也就成了“一个礼拜”。
所以,抵制圣诞节是相当不彻底的,必须要抵制、废除星期和礼拜。
第二,立即废除公历。
公历即阳历,阳历即“洋历”,使用洋历就是崇洋媚外,而洋历中包含着太多来自西洋的观念毒素。抵制洋节是治标,抵制“洋历”才是治本,“洋历”是皮,“洋节”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面对我认认真真提出的建议,那个抵制洋节的人似乎百感交集,脸上困惑和愤懑交加的表情让我忘不了。
每年这几天,我们说到或听到“今年”、“去年”的字眼里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到别扭和困惑。“今年”可能是指“去年”,“去年”可能是指“前年”,我们即使说对了,别人也可能会困惑我们到底何指。
当我们能准确、习惯地说出“今年”、“去年”而且不会引起困惑时,这一年可能都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了。
我们都知道“一月”的英文是January,但很可能不知道为什么洋人给这个月份取这个名字。
January的本意是“门神月”。雅努斯(Janus)是古罗马的门神,与中国民间宗教中的门神相类似,在古罗马,它的形象刻画在各种建筑物和住宅的大门上。据说它是天宫的守门者。
他掌管着一天、一月、一年的开端和结束。他既是开端之神,也是结束之神,既意味着“善始”,也意味着“善终”。雅努斯的形象是一个“二合一”的头。他的一张脸朝东(日升、开端、未来),一张脸朝西(日落、结束、过去)。
每年的头一个月,既是开端,也是结束,是未来与过去交融、前瞻与回望的时节,所以罗马人认为,一月是“雅努斯之月”(Januarius)。
在这个“今年”与“去年”交融的月份,“伯凡时间”愿与同学们一起,感知、思索生命与时间的粗略线条和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