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第十五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这里的陈,指的是排兵布阵。也就是问如何整顿军旅。俎豆之事,指的是祭祀的时候所用的器皿、器具,代指礼乐。孔夫子说:礼乐这件事情,我是知道一点点的。至于军旅之事,如何排兵布阵,这个我没有学过。首先我们注意两个字,一个字是闻,一个是学。对于礼乐这件事情我是略有耳闻的,知道一点点。
第二点是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没有学过。一个闻,一个学可以体现孔夫子的谦逊。俎豆之事、礼乐之事,何止是闻呢?本身是孔夫子所擅长的,所以我们生活当中要学会这种谦逊的态度,即使问到我们擅长的事情,我们也只是谦逊地讲,或许只是知道一点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至于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那我们就要思考了,难道军旅之事孔夫子真的一点都不懂吗?真的没有学过吗?不是的,学习过。但是孔夫子主张以教化为主,也就是以礼乐、以周礼,以仁德之道教化民众为主,而不提倡军旅之事,所以言没有学过。
明日遂行。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从中去延伸。第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显然孔夫子军旅之事是知道的,但是道不相同,所以并不去谋划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卫灵公感兴趣的是军旅之事,如何排兵布阵。这件事情并没有孰高孰低,也并没有哪一个更好,只不过大家所谋的道不相同而已。
曾经孔夫子讲卫灵公无道,这个时候季康子就问了,既然卫灵公是无道的,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夫子就讲过,卫灵公知人善用。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夫子就说,他懂得知人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所以说虽然生活当中无道,但是并不会让自己丧国。
延伸第二点,我们看卫灵公所问的是军旅之事,一个人关注什么,就会在什么地方有所成就。卫灵公关注的是军旅之事,所以说在如何用人,如何治国,如何让军事力量变得强大,卫灵公是做得很好的。而孔夫子关注的是以礼乐教化民众,所以说孔夫子在礼乐上面是非常有建树的。
反过来我们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看看我们自己当下在关注什么。比如说一个人特别在乎吃,可能在吃的这方面了解到比较多,或者我们自己擅长于做吃的;一个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容貌,就会在容貌上精心地打扮;一个人特别在意自己的穿着,就会在穿着上有所了解,会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喜好;一个人如果很在意自己身体是否健硕,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学习健身,就会让我们自己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一个人特别注重养生,就会让我们自己爱惜我们的身心健康;一个人特别注重文化,就会在文化这方面有所建树,有所学习,有所了解。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自己当下的爱好是什么,我们自己关注哪里,就会在哪里成长。我们要思考自己当下的爱好,是否是有益的呢?爱好我们不说它好或者坏。比如说卫灵公关心军旅之事,作为一国之君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孔夫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你问的是军旅之事,而我想以礼乐教化民众,所以我不与你相谋划。但是不代表你认为的,你喜欢的,就有什么问题,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要认为只有自己的爱好才是好的,他人的爱好就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我们爱好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喜欢修身,我们会认为有其他爱好的非正途,我们就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其实这个是错误的。每个人的爱好都没有错,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爱好是否是有益于自己的成长。我的爱好是正向的,比如说学习,可以修身养性的。比如说可以让自己身体变得更健康的,都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我们喜欢提升自己的内在,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让自己变得更有修养,让自己懂得修身,让自己内在是有仁德的,行为是有忠信的,是守礼的。
我们再来延伸第三点,要懂得拒绝。我们可以看到卫灵公问军旅之事,排兵布阵。孔夫子说,这个我没有学过。明日遂行,第二天就离开了。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懂得拒绝,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的追求喜好不相同,这时候我们就要懂得拒绝了。
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这种事情,比如说我们的朋友,我们对亲人,找我们去做一件我们自己并不喜欢,并不擅长的事情,往往我们可能由于这种关系不懂得拒绝,不懂得拒绝就会失去自己的原则。我们来看这里的例子,如果卫灵公问的是排兵布阵的事情,如果孔夫子对答了,这个时候就会留下一个什么印象呢?原来孔子不光讲礼乐之事,你问他军旅之事,他也是对答的。那么就会导致更多的人来想问孔夫子如何去排兵布阵。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的力就指的是外力,好用强,靠外力的事情孔夫子是不语的,不说。这就是一个人的原则和坚守。
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一旦很多东西我们开口了,这个时候就会禁止不住,就会有更多的人来问。
我们再来概括刚才延伸的三点:第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喜好,都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只不过我们心中的道追求不一样,这个时候不互相谋划。
第二点,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我们的成长就在哪里。所以我们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关注点,我们自己心中所想,我们每个思维的起处,那个就是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们的话语也代表着我们当下关注的,比如说卫灵公问的是军旅之事,说明他关注军旅。那我们看看自己平时说出来的话,放在什么地方,就说明我们当下在关注什么。我们去观察别人,同样的,别人问出来的问题,我们就知道他在意的是什么,他关注的是什么。而我们关注的地方,关注的事情,就会让我们在这方面有所成长。
第三点,我们要懂得拒绝。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我们会碍于面子,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不懂得拒绝。一旦不懂得拒绝,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明明不喜欢饮酒,可是别人非让我去饮酒,碍于面子喝了。这个时候就会导致更多的人看到,知道。“哦,原来他是喝酒的”,那么下次别人就会不停地去劝酒,如果你不喝,人家就会说:“上次你不是喝了吗?你是给他面子不给我面子。” 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
比如说生活当中明明有一些事情我们是不喜欢做的,可是碍于面子我们不得不去做。这个时候就会导致看到的人认为你是可以这样做的,你有一次就有两次,有两次就有三次,所以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烦恼。
在生活当中别人问我们的问题也是一样的。这个问题如果是我们不想回答的,或者回答是无益的,我们要懂得拒绝。如果不懂得拒绝,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善于拒绝,并且态度是坚定的。明日遂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夫子没有回答,第二天就离开了这里。所以这个时候卫灵公包括别人都可以看到孔夫子拒绝回答这件事情,并且态度很坚定。
在陈绝粮。孔夫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吴国伐陈。陈国请求楚国来帮忙,这个时候楚国就派兵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所以就邀请孔夫子和弟子去到楚国。然后孔夫子带着弟子们走到了陈蔡之间。陈国和蔡国,两国的大夫相商,说孔子对于陈国和蔡国过于了解,并且我们也并没有按照孔子的思想去为政。如果一旦孔子去了楚国,楚国本身就强大,再重用了孔子,则陈蔡危矣,所以就派兵把孔子和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但是又不敢去杀害,因为是楚昭王邀请的,就把他困在这个地方不给粮食。绝粮七日,已经没有饭吃了。
从者病,莫能兴。从者,就指跟随在孔夫子身边的人。莫能兴,起不来了。在这个地方绝粮七日,大家都已经生病了,也起不来了。在这种状态我们就要思考,是不是选择的路不对,是不是我们的道行不通,是不是我们的道无法推行下去。
想一想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这样的,在遇到困境的时候,生命垂危之际,就开始思考了,是不是选择的这条路不对?是不是不应该来这个地方工作?是不是当时我就不该做这个生意啊!如果我那个时候走其他的路,会不会比现在的路更好呢?所以人在有困境发生的时候,就会想要退转,信心就会开始动摇。一旦内心的精神力量开始动摇,意志力开始动摇,其实这才是最大的病。当我们遇到困境之时,如果我们的意志力,我们的信念开始动摇,这个时候就会身心俱疲。我们觉得已经没有了力量,我们没有了能力去对抗当下的困境,我们没有能力来安抚自己的身心。
孔夫子的弟子们,我们都很了解了,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出来讲话呢?一般会想到子路。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愠,很生气。见曰,就是来见孔子。子路这个时候开始生气了,然后去见孔夫子,说道:君子难道也有困窘的时候吗?也有如此穷困潦倒之时吗?看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思维。比如说学习了圣贤文化,让自己的思维、行为合于道,合于德,合于忠信,守于礼。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想,既然是合于道的,合于德的,难道也有如此穷困不被理解之时吗?难道也会有这么多的困厄吗?这个时候意志力会开始动摇,信心会开始动摇。
我们看孔夫子是如何讲的。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君子难道就没有困窘之时吗?就不会遇到逆境了吗?可是又怎样呢?君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固守正道,无改自己的志向。小人则恰恰相反,遇到困窘之时开始胡作非为,肆无忌惮。
我们再来看这段故事,困在陈蔡之间七日,已经绝粮了。这时候孔夫子看到了弟子们的动摇,子路问出这样的话,其实也说明很多弟子都已经开始动摇了。其实人最可怕的莫过于意志力的瓦解,精神的动摇。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意志力已经不在了,相信的道也开始动摇了,这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特别相信自己学习的文化,可是有一天我们遇到困境了,其实打败我们的并不是现实出现的困难,而是认为自己学习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认为自己学习的东西无法坚守,这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比如说夫妻感情也同理,我们本来觉得这个人是很值得信任的,可是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发现对方并不值得信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痛苦。其实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那件事情,而是由于这件事情的发生,我们对对方的那种信任和原来的认知动摇了,这个东西被打破了,才是痛苦的。人总是会自我怀疑,每当遇到困境就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是正确的,怀疑自己的眼光,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当下所行的道,当下所做的事情,是否是值得追求和信仰的,这个才是痛苦的。
孔夫子看到了这个情况,开始找弟子们交流。第一个找的就是子路,说你觉得我们的道,行不通时什么原因呢?子路说,或许还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还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我们的道不能让别人接受和推行。这个时候孔子就对子路讲,那如果这么讲,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呢?怎么还会有比干呢?比干够忠吧?可是难道够忠,自己足够好,足够有仁德就一定会被别人接受吗?不一定的,所以想告诉子路,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问题,君子固穷,自己坚守自己的正道,无改于志向就可以了。
接下来又叫子贡,问子贡同样的问题,你觉得我们的道行不通是什么原因呢?子贡和子路的看法不同,子贡说:老师是我们的道太高了。在那个时候,孔子所讲的道确实很高。春秋,大家都在以武力争夺名利,争夺君主之位,争夺大夫之位,这个时候去讲仁义道德,太高了。所以子贡就说,要不要把我们的道往下降一降呢?是不是别人就更容易接受呢?孔夫子举了一个例子,即使是种庄稼的好手,也不可能年年丰收,即使是一个能工巧匠,也不可能做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器具啊。
后来又叫了颜回,说颜回你觉是什么原因呢?颜回在前半部分和子贡想的是一样的,老师是我们的道太高了,所以人们做不到,孔夫子就接下来问:那我们要怎么办呢?颜回说:不就是因为我们道够高,别人都做不到,恰恰证明我们是君子吗?难道一个君子要去迎合别人吗?那又怎能称之为道呢?不是这样的。孔夫子一听,颜回深得我意。
再来看这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无论到什么时候,即使是困境、逆境,哪怕生命面临危机之时,依然固守自己的正道,绝不会更改自己的志向去迎合他人,这是君子的风范。而小人则不同,遇到困境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开始要胡作非为了,忘记了自己心中所学的道,忘记了自己平时的操守,而一味地讨好和迎合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