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89季氏第十六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戊寅日,三月二十,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
一,钱穆先生的译。
先生说:"天下有道之时,一切礼乐征伐都从天子那边出来。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就从诸侯手里出来了。从诸侯手里出来,大概最多十世,很少能不失掉的。从大夫手里出来,五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到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令,三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天下有道之时,政权不会在大夫们手里。天下有道之时,庶人也不议论政治了。"
1,希字,解作少字。
二,礼乐传统在现代社会的象征。
《中庸》学习过:"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意思是说,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德行完备的圣人,二是他在天子的职位上,三是时代有这个需要和时机已然成熟。这样的圣德天子才可以做下面三件工作:议礼,制度,考文。礼,是指亲疏贵贱相接的礼节;度,是宫室车服器用的等级;考,是考正。文,是文字的点面形象。想要制礼作乐,有个前提,修身进德达到圣人境界。如果说职责所在和时代呼声是外在条件的话,学以至圣,修身进德则是自己的当务之急。
上面这一条说的是制礼作乐之事。
征伐之事,我们参考《孟子·尽心下》所教:"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战争指令,不是哪个拳头大就哪个下达。这里面有讲究。
由此,我们就容易消化了,这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具有深远的传统及其象征意义。现在也有影响力。譬如,如果哪位省长主张推行一套"主流歌曲",这可不是简单的新风尚,这是礼乐里面的乐,这个乐,不单单只是风尚和娱乐,它首先是政治,要知道,这可是代行最高领导者的工作。所以不懂文化很可怕,如果仅凭着好心和义气做事,倡导时代新风,新风没有树,脑袋先搬家。
三,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基石。礼乐文化,是示范文化。学得最快的,不是学校教的知识,而是老师的一言一行。
春秋之时,五霸迭兴,标志性事件是组织会盟大会,这是政自诸侯出;六卿专晋,三家分鲁,象征性仪式也不搞了,这是政自大夫出;阳虎作乱,囚逐其主,脸也不要了,这是陪国执国命。
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下面的大夫不把诸侯放在眼里,下面的陪臣又不把大夫放在眼里。
当初你怎么凌辱上司的,下属也会一板一眼地效仿你,如法炮制凌辱你。且一代不如一代,越往下越差劲,越差劲越下作,越下作越短命。
四,孔子教我们历史观察法。
上下五千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然,亦只是时代不同而已,其余如人心、治乱、正邪、善恶、是非则代代相传,千古同心,万物一体,所以,跳出时代看时代就是历史观察法,历史观察法,仔细想来,就是师父去年沪上讲学时所授之思想力。
现代人喜欢追求知识,往往忽视历史阅读。喜欢追新,不重历史。造成的结果是过去的事不关心,切近的事拼命追,当下的事做不出效果。这么过,必然导致人生时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不安则试图通过抓更多东西填满以求得安全感。自以为追求的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实际上一直在最底层的安全感上面转圈圈。一味的加法生活,只会助长懦弱和苟且,把自主独立的人格拱手交出去,俯首听命于物诱的淫威。
历史观察法,犹如给人生航船立一座灯塔,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看清真相,与己共处,安心大道,重拾自主。
五,根源在己,不在外。
如果从外面找原因,很多,比如人心不古啦,世风日下啦,道德败坏啦,教育体制啦⋯这跟昨天冉求犯一个毛病:推卸责任。
毛病,还是要到自己身上找。外人无道首先是因为自己无道。如果自己有道,则"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这个关系非常简单,理解起来毫无困难,但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不是因为难度大,仅仅是因为没去做而已。
六,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指的是私议。
议,有公议,有私议。
如果自己有过错,做了没道理的事,说了违人心的话,那就听取人们的批评,既使出于匹夫匹妇之口,也当敬畏,只一个字:改。
如果自己修德有成,所作所为大公至正,却有私下言论形成阻力摇惑,正确做法不是循情放过,而是及时处置,言论是行动的一部分,犹如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一样。现代企业管理,由丰田提出问题提前,持续改善的理念,引领他们度过了诸如63年石油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运用的就是儒家思想。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