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多年前某个杨公忌的午后,冷冷的风刮着雪花打的脸生疼,心情也不美丽,百无聊赖的时候有个相识多年的同修邀我去听五明佛学院某著名法师的开示,内心很不情愿,当时事业正处于低谷期,情感也处在崩溃的边缘,但架不住他的一份热情及几次三番的相邀,他说去听听呗,说不准能化解你内心的痛苦,我对此很不以为然,我是学管理学的,对于成功学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再熟悉不过了,自认为心灵鸡汤喝喝就好,千万不能迷恋,转念又想在家待着也是烦闷,不如换个环境散散心,反正对我来说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到了现场很是失望,不用说稀稀落落的人群,更不用说简陋的陈设,最可气的是那么冷的天场内也没供暖,法师还特别年轻,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在复杂的情绪中开示开始了,讲的很直白,也很通俗,都是些耳熟能详的佛理,心想法师也不过如此嘛,讲的佛法既不高大上,也不深奥,既没感动自己,也没打动我,会务组也真敢白活,还美其名曰著名法师呢。两个半小时就在我的这种傲慢与偏见中过去了,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讲学佛的意义是什么?记得其中有一条就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今天学习我的判教观和我的修学生活,当师父把弘法布教作为重点提出来的时候,我明白了,无论藏传还是汉传,弘法利生既是出家人的本分与使命,更是责任与担当。
由于明清以来佛法的传播趋于来世化,鬼神化,社会大众对佛教有很深的误解,有些人对出家人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而社会又是佛教生存的土壤,这种二元对立很不利于佛教的发展。大乘佛法的核心是在菩提心统摄下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师父人生佛教的弘扬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和本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做。反观教界宗派林立,宗门与宗门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三乘之间矛盾重重,有些寺庙更是将发展经济作为寺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比如经忏佛事,发展旅游等,寺院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试问这样怎么能化导社会,净化人心?更遑论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了。但师父的格局又不同于一般的出家众,师父考虑的是整个教界的生死存亡,所作的既有利于当下正法的住世,也有利于未来际慧命的延续。比如对佛教教育制度,僧团建设,弘法布教的构想,这即有利于教界的有序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佛教的千秋大业。师父的弘法也超越了一邦一国,一地一域。国际弘法部就是最好的明证。每次转发的禅语心灯也是双语版的。反观自己,当时的发心只不过为了找个僻静的角落疗伤,那时的付出只不过为了获得一点点人天福报,带有很强烈的投机心理和迷信色彩。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我那时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为今天能顺利进入三级修学积累的资粮嘛。所以也不要轻视修福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福慧双修。有道是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中观讲缘起性空,每个人的缘起不同,有的人学佛顺缘具足,有的人障碍重重,不过逆境也未必是坏事,或许更能磨炼人的意志,学佛之路并非晴空万里,风霜雨雪也是常事,能否走下去既要看发心和愿力,更要看修行能否上路。如果修行得力,法喜充盈,相信赶也赶不走。妙老不是有句名言嘛,打不走的才是好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