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把人的负面情绪大致划为七种,俗称“七宗罪”,其中嫉妒排在第二位。今天,我想谈谈嫉妒。
于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嫉妒源于自身观念中认为自己应与其他人除去外在因素后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可以推广到诸多方面;一旦自己的遭遇比周遭的同样的人要差,“嫉妒”这种负面情绪就开始滋生——成熟的人仅仅会止步于“羡慕”,而大多数人会失去理智陷入嫉妒带给自身的痛苦之中。在旁人看来,个体嫉妒他人的诱因是无足轻重甚至说是无理取闹的,因为理智告诉我们嫉妒是负面情绪,是没有必要产生的;但对于个体而言,这种无关紧要的区别会被主观因素放大,形成外人难以理解的嫉妒。
首先,嫉妒既然被称为原罪之一,说明其是伴随着人类而共生的一种情绪。从人类开始群居以来,生存物资的稀缺势必会导致部分人类的生存条件劣于另一部分,于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刺激其产生了嫉妒——为什么都是人,凭什么他们能吃肉,而我们只能吃果子?这种生存物资的分配问题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也演变成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均,生产能力的差异,且不说人类史上一次次革命、起义是因为受到了压迫而不是嫉妒引发的,光是封建时代的因生产力的差异导致的重男轻女引发的大小问题直到现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上演着,已经足以显示嫉妒于人类而言是无法摆脱的梦魇。更何况,生产力的发达带来的是人类对于物质更加澎湃地追求,因此社会变得浮躁,人心变得复杂,其中相比也有嫉妒的“功劳”。
其次,在我看来通俗地讲,一般的嫉妒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我?遇到不顺的事,会在“为什么是我”的不平衡中嫉妒未受影响的竞争者或是同龄人;目睹他人的成功,会因为“为什么不是我”的懊悔中嫉妒他人的收获,或物质,或荣誉。归根到底,是因为人觉得自身与其他相同水准的个体本质应该是平等的,但因为外界因素的不同带来的不平等使得每个个体的际遇不同,而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越过越好,因此引发了个体产生嫉妒的心理状态。跳脱出个体而言,追溯每个人嫉妒他人的最终原因,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年薪百万,工作轻松容易;万众瞩目,所在领域呼风唤雨。这样想想,嫉妒所追求的,无非也是在以上环境中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的满足罢了。
再者,如果将“嫉妒”这种负面情绪折中一下,就是普通的“羡慕”了。在与朋友的讨论中,羡慕与嫉妒的区别,或许仅仅在于前者来源于对于自身清晰的认识——不拿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进行对比,而后者把自身与他人视作平等,只是因为运气的不好而“屈于人后”。成熟的人往往仅会产生羡慕,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也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会因为为了没有得到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而让自己更加不快乐。然而大部分人是做不到不嫉妒的,哪怕世界的各个宗教都教化他们的信众要杜绝嫉妒,可人还是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毕竟人是群居动物,生活在物质与精神交织的社会之中。
最后,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可以很坦诚地说我最近的确被嫉妒所影响了,我偶尔会因为嫉妒心的澎湃而自我怀疑是否要坚持这么高的底线,是否要以更高的要求来磨炼自己。平静下来后,我更加庆幸自己没有像别人那样钻制度的空子,钻道德的空子,对得起自己一直以来的自我要求。我仔细地整理了我在这个过程中心境的每一个变化,也尝试着和朋友来探讨这个问题。写这篇随笔,也是为了以后提醒自己要坚守本心。
PS:我开这个公众号的目的也是记录下自己在二十来岁的所想所做,以及各种心路历程。我从不讳言自己心理上的缺陷,因为直面自己的缺陷才能找到办法破解。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跟我一起探讨自己遇到的问题。问题不可怕,遇到问题便解决问题,下次就不会烦恼同样的问题。对于心理上的烦恼,大可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