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成人的孤独
有人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也有人宁愿相信,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人年轻的时候,似乎每一天会比前一天多一些美好;可到了某个年龄后,“人会开始害怕所处的某一阶段,每一天,都少一点”。生命在一点一滴地流逝,你每天都要面对失去。人,也因着这些失去越来越孤单,越孤独,让把自己封闭成一座孤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意志消沉,颓废度日,无心求救赎,
当人生步入低谷,心灵陷入荒芜,生活却会很隐秘地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给你另外一
种生存方式的可能。就像AJ说的,“我们得去相信,我们接受失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重整
旗鼓。”
作者让书店成为一个超越时间和个人情感的见证者,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悲伤,却以一种平缓柔和的方式呈现;让书籍,作为载体,引导着交流,接纳,担当与爱,将每座孤岛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地方--“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这家书店对我来说,是最接近我这辈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
只是,孤独感,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难解的题目之一,这本书,却把孤独解得太容易。
人物的感受还不够深。即使是遭遇不幸,作者也还是给他找了个方便的避风港,不用去接触自己的感受。书店老板的个性里,就有种对自己内心感受的隔离。人与人的关系也述的较浅。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正如抱团取暖的刺猬,远了冷,近了扎人。本书中,作者让人与人之间享受了一种不那么扎人的关系,形成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所以每个人的孤独,轻轻松松就解了。
但我相信,无论如何,作者所要传达的信仰很明确:唯有愿意爱人与被爱,才能看到那扇打开的窗。唯有选择爱与被爱,才能让生命跨越低谷,走向开阔和丰富,重拾心灵的丰盈。
就像AJ看着穿粉红色礼服的玛雅(被遗弃的小女婴),“心理隐约沸腾着一种熟悉的,略微有点让他难以忍受的欢欣感。一开始他觉得这是快乐,而后才知道这就是爱。这完全毁了他打算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计划。”AJ因为这个养父的角色,全心全意地感谢起所有人,他感觉到了一种更强的力量。
之二-小雏菊一样的清新与小资
作者很克制,似乎有意避开对很刺激情节的描写,车祸跳海等最激烈的部分,也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点到即止,不让文字陷入沉重。太剧烈的情绪不符合小说的整体基调。也许正是情节上的克制,让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文字本身。
作者的文字很温柔,有时小资,有时哲理,这个小岛如常的生活里本多是哀伤和孤寂,作者却写的幽默而温情。把成年人的悲伤描述得如阳光般和煦温暖。悲伤让AJ看起来冷漠无礼,不好相处,可他内心却温柔无比。即便是尹思梅前半辈子陷在不幸福婚姻
里,那么混乱哀怨的人生,也在作者对她衣橱的细腻描写中,感受到了她对生命的眷恋和乐趣。
怎么看满岛都是中年人灰暗失意的人生,作者却将他涂成淡淡的鹅黄,如同阿米莉亚喜欢的雏菊的颜色,如同她桌上旧台灯光线的颜色。也如初秋的颜色,有萧瑟,也有收获的绚烂,很符合中年人的气质。
看的整个过程,基本不会陷入角色的情绪里,不会被人物的命运带着走。情节上没有引起比较强烈的共鸣,更喜欢作者的描述本身。
“读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这句话让我相信,也许是未到合适的年龄。也或者,这是写作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像蒋勋先生觉得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去折射芸芸众生,不评判是非对错,不带喜怒哀乐。最世俗和最艺术的,一样生动,也一样讽刺。
之三-名人的背后
书里仅仅涉及到两个名人。一个是作家丹尼尔,一个是一位身价不菲的神秘女作家。
丹尼尔是当地有名的作家,很帅很讨女人喜欢的男人,对家庭却极不负责任,生活混乱不堪。
神秘的女作家,是阿米丽亚最喜欢的《迟暮花开》隐藏在背后的真正作者。为了自己小说的畅销,将作者包装成一位退休的老人。说不上大是大非,但对于阿米里亚来说,是一种欺骗,是对她最纯粹的,如信仰般的感动和喜爱的侮辱。
普通人,有纯粹的相信。名人的背后,有人们看不到的不真实。
之四-你看到了怎样的自己?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小玛雅的心理描写,那种对世界简单的感受和反应,那种明确的喜欢与不喜欢,那种对一切都感到有趣的状态。
有人笑我说,这是我从里面看到了自己。可能我内心深处,还是过多地缅怀童年时光,所以常常太理想化和孩子气?但我不愿意承认,因为我喜欢心理强大的人。这是我自己个性矛盾的部分。
有人对于AJ与艾米利亚之间的恋爱过程感觉强烈,热恋时的双方缺少了对对方的幻想,太快进入一种长久的真实关系。是否,这样的感受,也反应了他潜意识中对于爱情的态度?
当你合上书本,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