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再一次看到封面上这句话。活在他人的世界里,或多或少,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古至今,这个话题似乎一直存在。
这一家人,父亲詹姆斯,母亲玛丽琳,最大的孩子内斯,第二个莉迪亚,最小的是汉娜。可以说他们各自悲哀,孩子自知,父母不自知。
最深受其害的是莉迪亚。因为担心妈妈的再次离去而接纳一切母亲希望她做的事情。在她五岁这样幼小的年纪里,她认为母亲的离开是因为他们有什么地方没做好,让妈妈失望了。莉迪亚一直都明白她的人生从妈妈回来的时候开始就已经不是她的,是妈妈想要的。所有的默默承受一直到她与杰克的最后一次谈话。“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每一句话都刺痛着她的心。她开始反问自己究竟从哪里开始出错的,又为何错得如此彻底。她去了湖边的小码头,她找到了错误开始的地方。第一次沉入湖中她就已经开始明白了继承父母的梦想并没有自己想的那般容易。坐在小码头上,她才下定决心与妈妈与家人说明一切,她想要的人生并不是这样的,她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一切也许就像有四百万年历史的琥珀里沉睡的那只蚊子,它之所以会在里面大概是因为它以为那是蜂蜜,才会义无反顾地扑进去。她就像那只蚊子。不过她还有机会出来。可惜,她以为她能够从湖中踢出水面。
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因为缺少关注而默默努力。我对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火箭十分感兴趣,令他第一次暂时忘记了母亲的失踪。
“地球上的一切都会隐去,包括那些离家出走的母亲、不爱你的父亲和嘲笑你的小孩——所有东西都会收缩成针尖大小,然后完全消失。在上面,除却星辰之外,别无他物”
的确,在浩瀚的宇宙里,一切都是尘埃。他找到了自己的路。
而莉迪亚的妹妹汉娜,她的出生和到来似乎没有为这个家庭带来一点点的喜悦,应该是说家人都没有注意到她的存在。她总是喜欢躲在桌子底下,冷静地观察着这个家里每个人,收集了每一个他们都不曾留意的细节。却对他们的忽视不哭不闹,始终保持着安静。让人觉得她真是一个聪慧又傻气的孩子。也许莉迪亚不是故意要忽略她,她有太多的作业要做,她有太多的烦恼:她要假装成妈妈喜欢的样子、又要假装成爸爸喜欢的样子,而这种扮演太辛苦。其他的人呢,都有自己关心的事,这些事似乎超过了她。
直到那天晚上,莉迪亚发现汉娜偷偷戴着她父亲送给她的项链——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寄托着父亲的这些期望。一副枷锁。锁住她已经够了。所以她“啪”的那一巴掌不是恼怒,是焦虑。最好的证明就是她对妹妹汉娜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
我把最后两章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她的死最主要的原因是来源于她的家人。父母很爱她,但只是用自己觉得对的方式。
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一个追求人生梦想与成就的家庭妇女。可惜的是她在遇到丈夫詹姆斯的时候为了家庭放弃了。可是她母亲的死又重新点燃了她的梦想。最终还是失败了。她已然知道作为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强加给她的不喜欢的事情和安排是多么难受。可她还是对自己的女儿做了同样的事情,也许这是来自她母亲的影响。
人生中的每一个抉择都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可是我们得学会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丢掉的梦想,拾不起来,找一个人来继承,最起码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吧。梦想若是半途而废,是很难再实现的,毕竟后来的生活里会有许多事情成为阻碍。这是玛丽琳教给我的。(共勉)
在莉迪亚父亲的身上,我们都看得见种族的歧视为他带来的影响。也许这些思想和禁锢都要归功于我们父母的父母的父母,最开始的形成到根深蒂固,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子孙孙。
我们在继承美德文化的同时也将许多错误的思想一并继承过来。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说不。所以悲剧总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