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27
眼看快到清明,室友问:“朵丽丝啊,这次准备去哪里浪呢?”
我:“你们出去就行了,记得替我多拍几张照片。”
这样“宅”的状态让她们觉得很是惊讶,其实,不是我变宅了,而是我不愿意宅着出去。我不愿意只带着空空躯壳出门。记得过年去重庆,和方舟到了白公馆,本来计划再去渣滓洞,但是放弃了,一来是时间紧张,二来是对于没有读过《红岩》的我们来说,渣滓洞只是陈列了一些刑具的监狱。于是后悔这般行之匆匆。没有“为什么”的旅行终究只是过眼云烟吧。
记得大一的我特别热衷于四处“浪”,室友都说,一天到晚见不到人,只能在朋友圈的图片和定位了解我最新的动态,看看我这个闲不住的浪子又去哪里了。每次出行,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总会花上很长时间精心编辑自己的朋友圈,我对此乐此不疲,似乎这是我旅行唯一的收获,旅行的乐趣大概也是来自于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总是要等到这条关于旅行的朋友圈成功发送后,才肯安心入睡,期待着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的很多条评论和点赞消息,心里就会有很强的满足感,这样的旅行才算是一次很棒的旅行啊!
旅行之前,总是很激动的,满心欢喜,无比期待,期待体验不同的生活,期待遇见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期待看看不同的风景。制定着详细的旅行计划,有的时候甚至会具体到什么时候该乘什么车到哪个地方该吃什么东西该玩什么,总是觉得这样可以把景点玩尽,把当地传统美食尝尽,才不枉到此一游。真的不枉到此一游吗?对于很多景点,我只是走马观花,望一眼就过去了,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赶着去下一个景点,不得不缩短在一个景点的停留时间,还没来得及细看,就带着照片走了。我排着长队,品尝当地网红美食,只知好吃与不好吃,不知其中所蕴含的城市的味道,这美食于我,只是填报肚子罢了。我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的攻略任务,做着过客变归人的梦。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依旧是个无感的状态。
在这一年里,我匆匆忙忙走过十多个城市,积累了成千上万的照片,除了把储存卡都占满,在日记里记了记吃喝玩乐碎碎念,我又收获了什么?这样的旅行对我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增加眼界吗?可我作为一名很大众的游客,无非是经过一个城市,走走停停,路遇风景,拍照存档,寻觅特色美食,玩乐于人群之中,没有准备没有思考,只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人去了不一样的地方而已,倘若只是想游历万间,何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旅行之后,往往是很沮丧的,难过于自己不是真真正正地享乐于其中,难过于每至一处,便觉得是一次空空如也的来访,难过于无知到来,也未知归去。
一个已经快毕业的朋友在上个寒假提前开启了自己的毕业之旅,听着她给我分享着自己的旅行,介绍着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文化,细致地分析着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谈着自己的感受。她对人文方面颇感兴趣,在旅行之前,会阅读关于某个城市的相关书籍,然后再亲自到那个城市里,感受那个城市的文化。我惊叹于这样的游览方式,这样有准备的旅行才是有意义的呀。这样带有思考和感悟的游览,才是真切的,也真正做到了不虚此行。
我开始停下了自己的脚步,不盲目奔波,在去下一个地方之前,一定先问自己为什么,再搜寻各方信息,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带着这些答案,再去那个地方亲身印证,如此一来,才不会只是过往云烟。这样行的万里路,才会成为自己的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