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作的第一个坏习惯。
所谓引用元话语,就是用话语来解释话语,本来给出的第一个概念别人就不太理解,你还要再用更抽象的话语解释它,更加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然后是使用过多“路标”。
什么是路标呢?就是怕读者糊涂,使用类似于目录的引导性的语言。你会觉得这种语言能增加整篇文章的清晰度,但你只是在理清自己的思路,对读者毫无帮助。
比如“一是,二是”“这证明了……”这种方式非常死板和笨拙,本来作者的初衷是让读者跟上自己的思路,害怕读者迷路。但用的多了,增加了阅读负担,使整篇文章显得冗余、拖沓、文章节奏不流畅、不轻快,就会觉得你写的很low。
一篇文章,适当设置路标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没有路标,可能会让读者迷路,抓不住全文的脉络,把人看糊涂。
写作过程中,要尽量节俭的使用路标。
尽可能少走弯路,把要说的内容平铺直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让读者自动发现应该往哪里拐。
这里有两个技巧:一是用提问开头。
二是用隐喻来引导读者。比如“正如我们所见”,暗示读者运用视觉。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技巧,缺乏这种技巧,显示出作者词汇量匮乏、语感欠缺。高明的作者使文章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
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技巧,而且这个技巧很实用,可以直接上手。
在文章开头和每段开头,尽量不要用死板、带有路标性质的语音,而是开动脑筋,转个弯,使文章显得更高级。
这项能力需要训练。
之前我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凭自己的语感懵懂的写,今后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和学习,多看看好文章的开头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