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上的傲鸟”
都说鸟,是自由自在的象征。但笼中鸟,却与那千里云层、花花世界相望甚远;好比一只孤岛上的傲鸟,眼神凛然,也如猫一般孤傲、伪装、防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岛,但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因为,在你孤独无助时,我也是。
从娘胎出来到现在的成人世界,我们阅过的人情世故虽不及长辈们茶后谈及的往事云烟;但你若要以一种批判式的口吻质疑我的孤独无助并非真切,只是涉世未深的我,年少无知、情绪无常罢了。
那,我想说:“人天生就能感受到孤独无助。当你脱离娘胎,初次降临至这个世界时,你就发自本能地哇哇啼哭。”
所以,孤独的感觉,并非是一件只能隐藏于黑箱子中的事;孤独无助的你,也并非是一位见不得天日的伪装者。
孤岛上的傲鸟,任海风狂啸,海浪拍击,依旧眼神凛然,张开双翼,享受着脚下的这座孤岛。
“朋友圈下的孤单友人”
微信,从摇一摇漂流瓶到初次见面就互加好友,再到现在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权限。我们似乎都违背着开放时代下的基本交友规则,有意识地刻意隐藏着自己的信息。
一个月前,我办了张健身卡,还不到一个晚上,微信新好友申请就一下子冒出来5位。一位是当时带领我办理健身卡事项的会员销售,另一位是健身房服务咨询员,剩下的三位从来就没打过交道,只见他们的好友申请备注都是:“XXX健身房私教教练”,个个头像都是大块肌肉,看着只会觉着圈子不同,毫无同意申请的想法。因为一是我只是去锻炼,没有私下沟通的社交必要;二是朋友圈的某些状态并不想让毫不熟悉的人随意浏览;三是很明确得明白,他们加我微信,大多只是为了业绩。但最后我还是很勉强地加了,只不过朋友圈屏蔽了他们,而对方也只显示三天之内的朋友圈。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时,我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多样化,社交机会也越来越多,无论是相识还是不相识的双方,初次见面都能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联系方式,通过朋友圈的浏览也能很轻易地了解到对方的家庭成员、工作情况、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就是因为如此开放互通的时代,认识变得不再宝贵,朋友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化,很多时候不由产生一种“此行为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的假象;因而我们的防备心越来越重,交友隔阂也越来越在意,所以屏蔽的限制行为就是不想对方随意浏览到自己的生活点滴、或某些内容不适合部分人看到。
微信查看朋友圈时间范围的限制功能很大程度满足了用户需求。但为什么在这个社交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的时代,我们反而更加刻意逃避新的社交圈,吝啬他人主动了解你的机会,还那么容易就感觉到孤独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岛,但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因为,在你孤独无助时,我也是。
有的人一年之久都不会发一条朋友圈,但我却会觉得他应该生活的很好,至少他的朋友圈很干净,让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有的人偶尔发条朋友圈,也是关于周末消遣、旅行玩乐或工作成就等;有的人却是每天必发朋友圈,上厕所忘带厕纸他都要发文感叹的那种。你觉得这三类人,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谁更容易孤独?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和我一样,认为第三类人更容易孤独。无论是生活琐事、工作状态、心情感想,他每天都会分享至朋友圈,朋友圈的好友也都能一一浏览到。相比于其他两类人,他喜欢分享,似乎也很享受别人的点赞与评论,甚至会因为他人的关注而心情大好;每天精美的图片,PS完美的自拍照,都让人觉着他把一整天的生活都搬到了朋友圈。
一个人越喜欢什么,就越害怕什么。喜欢分享喜怒哀乐、喜欢热闹氛围,但也更害怕落单,更容易感受到孤独。直到有一天,你环顾四周,意识到大家都爱你,却没有人真正喜欢你时,那是世界上最孤独的感受。
每天必发朋友圈的人,可能不是在刷存在感,而是孤单上线。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
无论我们是何种性格的人,外向活泼还是内敛保守。在这个纷扰世界中,我们一不小心就要面临多种抉择、一不小心就认识了之后毫无交集的陌生人、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情绪的泥沼中、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世界太大,我和你都太渺小,渺小到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社会太拥挤,总是生怕身旁匆匆经过的人群,冷漠僵硬的身躯挡住我们前进的视线。
即使社交越来越与时俱进,通讯越来越便捷,但“微信≠违心”。宁愿独处也不要和融不进去的人待在一起,不要刻意的去维持关系让自己越来越虚伪,宁可孤独也不违心。
当哪天那位天天发朋友圈的朋友,突然消失在你的朋友圈中,你肯定能很快发现,并马上去确认他是否屏蔽了你。
但,也许你不知,这就是个相识容易,相忘也容易的孤独时代。
《极乐司》开篇:黄昏是魔幻时间,当太阳落下而夕照还在人间。成千上万的飞狐从老墓地的榕树上飞身下来,在城市的上空像烟幕一样飘动。蝙蝠离家也是乌鸦归巢的时间。乌鸦的呱噪声布满天空,但填不满麻雀晚归后的寂静,更不能弥补白背秃鹫绝迹后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