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周汉莉
《先有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绘本,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最简单却又最难回答的哲学问题,通过简单的图片、油彩渲染的图画、有趣的洞洞设计,让孩子们在主动寻找答案、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感知了生命的成长和变化。事实上,这个关于生命起源的话题就连成人也难以得出正确答案,或者说根本没有正确答案,然而读绘本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却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探索游戏和绕口令而已!!
从蛋变成鸡、蝌蚪变成青蛙、种子变成花朵、毛毛虫变成蝴蝶……每一个“洞洞”对孩子来说都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绘本讲解的时候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触摸每一个不同形状的洞洞,表达每一个洞洞带给他们的有趣的体验,发现了这些由洞洞构成的图像和变化的事物之间的奇妙联系和惊天“秘密”, 甚至主动地赋予这些洞洞各种猜想和意义,整场故事会简直可以说是一场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洞洞”之旅。
绘本活动流程:由道具“鸡蛋”提出问题开场——四组推理卡片演绎导入——绘本讲解——延伸拓展
说明: 由于这个绘本本身的内容是很简单的而且篇幅字数很少,如果只是讲故事会很快讲完,所以在流程设计上,我就重点加大了开场导入和全程互动的环节,让孩子们能始终如一的保持关注和兴奋。
邀请对象:7个小朋友,其中5个女孩,2个男孩。年龄在5-6岁左右
活动时间:11月6日19:30——20:00
由道具“鸡蛋”提出问题开场:我事先准备好鸡蛋一盒(其实是每人一个课后拓展用的鸡蛋),当喧闹的孩子们一看到我手上的鸡蛋时,顿时安静下来并好奇的期待我的开场,于是,我提出了今天的开场问题:请问这个是谁生的? 这听起来是不是一个很傻的问题呢?对了,正是它的傻乎乎,使得孩子们好奇的回答:“鸡生的啊?!……”,于是我接着又问“那鸡又是谁生的呢?”……孩子们顿时愣住了,“从农场里抱的啊”“蛋生的啊”……我们的讨论就这样开始了。
四组推理卡片演绎导入:我假装被孩子们的答案给弄糊涂了,于是拿出了推理卡片,先蛋→后鸡?先鸡→后蛋?;然后又顺势提出类似的几组问题,如先蝌蚪→青蛙?先青蛙→后蝌蚪;先种子→后花朵?先花朵→后种子;先毛毛虫→后蝴蝶?先蝴蝶→后毛毛虫……这组推理不仅将小朋友顺利带入了关于生物起源和变化的思考,也帮助他们脑洞大开开启了对许多问题的猎奇探索之旅。
绘本讲解:这本绘本的主线是阐述“先有蛋后有鸡”的主张的,列举了好几组事物讲解如何从一个蛋变成了鸡……每讲到一处,我不仅以提问的方式让小朋友们抢答,而且让每一个小朋友前来触摸洞洞的感觉、并猜测洞洞里面有什么?下面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孩子们每一次都被吊足了胃口好奇得不得了,待揭晓答案后又忍不住笑成一片……
延伸拓展:巧妙的是绘本在最后结束时话锋突转:在后环衬上画了一个鸡窝来提示母鸡要开始下蛋孵蛋了,其实是要引出后续思考关于“先有鸡、后有蛋”的辩证话题了。 于是我把这个作为了拓展延伸的内容。我再次拿出鸡蛋问小朋友们:刚才书里不是一直在说“先有蛋才有鸡”吗?现在怎么又是“先有鸡才有蛋”了呢?……要不小朋友们把这个问题连同这个鸡蛋带回家去考考大人吧?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最搞笑的意外发生了,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排队来领鸡蛋,领完之后立即专心坐在地上开始孵蛋啦!!……我顿时被这个意外的场面设计逗乐了,立即假装告诉他们孵蛋秘籍是什么。这时只听到咔擦一声,一个小朋友的蛋被压碎了!在惊异、伤心、尖叫的各种表情情绪中,小朋友们意外发现这个鸡蛋怎么是蛋白呢?(怎么不是蛋清呢?),一个捣蛋鬼小朋友马上开始剥开鸡蛋得意的吃起来……那些仍然还在潜心孵蛋的小朋友们立即傻眼和笑翻了……于是我们的绘本活动就在一片人仰马翻中结束了。
总结:这场活动整体情绪氛围比较不错,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讲故事时周围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干扰较多,如旁边有很多触手可及的玩具、有孩子们的妈妈在对孩子们视线对面围观和聊天,以致于孩子们的注意力会有分散走神的时候。其次,我对整场故事会的节奏把握还不够娴熟,如果节奏控制得更好些,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