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两个完全陌生人的相遇,就是开启缘分的钥匙。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
------------题记
和硕博老师的相遇就是这般的巧合,当然,特别感谢我的书友赛先生的引荐。
第一次我报课,心情是忐忑的,想着试试就多个机会。可面对一周7节课需要将近几千的费用,我当真是有些畏难了。毕竟是我近乎一个月的工资。
心疼归心疼,终究还是咬咬牙觉得报。开课前,我和硕博老师有过些许交流。发现她不仅善于提问,说话声音也很好听,重点是额外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给我。
猛然间感觉自己赚了,或是说对于乡下人来说,买点东西送个添头才觉得自己不会吃亏吧!环境所致,从小就这样,一时半伙确实没改过来。
就这样,我拿着船票登上了求学的大船,跟随硕博老师一起学习。
重返“学生时代”
买了入场券,想着能早点体验课程的效果,一直等到了八月底才正式开始第一次的准初三学习。我以为老师的会更学生讲很多的课堂规矩,会有很多的作业要求,会一本正经的讲课等等。
第一次参加学习,老师说我和所有在读的准初三学生一样,一起做题,限时完成,把答案发给她看,然后给我点评。说实在的,我的心很慌。虽说我教书有几年了,可自己几斤几两还是很有分寸的,除了看教参和课本,几乎都没有时间阅读和思考,更不必说刷题了。
当听到老师的要求时,我脑海中就想着,自己平时怎么讲题,怎么分析,就怎么来做。心还是太虚了,毕竟平时还有个参考答案。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想着,就算是我什么都不会,我可能也没有在读初三学生做的好,那也没太大关系,所以才需要来学习。
说实话,心态的转变不是我对自己说这么一句话就可以的,当第一次把答案发给老师,解读了之后,我脸都是滚烫的。老师说没有直接说我是老师,可对答案的解读,就可以预测做题人的水平。除了惭愧之后,还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我:加油吧!跟着老师用心学,进步总会有的。
有了第一次,跟了第二次,做了第三次,慢慢地似乎有些门道了。明显感觉自己做题有方法了,不能说每次做题都全对,至少知道从哪些点开始着手解题,给学生讲解的时候,也可以更加细致,有方法,有角度的解读。
重返“学生时代”让我感受到做题的难,解题有方法,语文学习不仅需要积累,练习,更多地还是要去总结,归纳知识点,不断地复习。真真的触动的点:不能长期使自己处于无限的恐慌之中,对自己的教学完全失去了信心,学习是为了解决自己教学上的焦虑。目标非常明确。
这一回的学生之行,让我开始懂得学生不是不想学,老师也不是不想教好,而是需要更好地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喜欢的、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思考点,不能总照本宣科,做知识的搬运工,也不能总是靠压迫来促使学生学习,而是唤醒、激励、成长。
灯塔求学之波折
有了最深的学习感触,我开始逐步反思我们的学生存在的不足,以及我自己作为老师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当然,这样的自我解剖是非常残忍和痛苦的,需要不断地去观察自己所做的每一个重大的决定,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新的洗礼。
我敢于去这样做的主要原因还得归结到硕博老师给我的方向,注入的教学信心。她的思想深度,她看问题的角度,她的思维广度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了我教学路上的灯塔。
有了光我便不怕黑暗,有了动力我更不怕失败,有了信心我不怕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之后,我觉得自己不能错过这样博学,善于启发的好老师。心一横,找老师单独聊聊我的想法。
不再是一周周的跟课,我清楚我需要的是系统化地提升,需要的是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人帮忙引路。站着巨人的肩膀上,总会看到更高更远。
硕博老师依旧是那么的严谨,问了我很多的问题,列出了很多的可能性,主要就是对她以及对她的课程了解多少之类。说实话,我是一个不太有判断力的人,心里怎么想就想怎么做。不知为何,当时心里就觉得她是我的福星,我得跟着她。
硕博老师让我好好思考一下,她也看看自己那边的时间是否能腾出来一些。等答案的那些日子是特别特别煎熬的,尤其是听到微信的声音想起,我就想马上点开,可终究还是怕老师给我的回复是:不好意思,没时间。
那段时间也是我看手机次数最多的时候,有事没事就去看手机,估计就是想图个心里安慰,也想快点跟着老师修炼,又恐惧她的拒绝。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的我就觉得硕博老师是一个任何问题都可以轻易解决的人,崇拜,仰望,觉得遥远又想去高攀。
盼吧,等吧,熬吧。果然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可以正式跟着老师学习了。当即就把学费给付了,怕夜长梦多,老师临时有事,美梦要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