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是一条鱼
领域:共享地球
课题:主题开启+绘本《我是一只小丑鱼》
课前分析:这是一个新开启的主题,在我们共读了共享地球的领域目标和年级目标后,孩子们先自主思考讨论了本话题需要研究“鱼”的哪些方面,小精灵们思维很活跃,我用思维导图记录下了他们的一个个好问题,不一会儿就写满了。
基于孩子的这些经验前提,我们共同协商先从“鱼生活在哪里”——“鱼儿的家”开始探究,依托孩子们最喜欢的绘本《我是一只小丑鱼》走近鱼儿的家——海洋。课前,先让孩子们根据他们的理解,为我的PPT “海洋”配张背景图。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或亲眼所见,或从海底世界观赏收获,或从书、视频资源取经,总之,不同的经历让他们对海洋的认知产生了多样的视角。
课堂内容:
1.昨日“海洋”PPT配图开启导图
2. 正课实录
T: 每个人认识的海洋都不一样,却又有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发现?
S:都有蓝色的水、海洋生物
T:这是你们根据生活经验知道的,青岛的小精灵看海很容易,我们很幸运。这是我们近距离看到的鱼儿的家,你们知道远看是什么样子么?
S:一个蓝色的球
(展示微信图标)
T:这是什么?
S:卫星、地球、地球仪
T: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还有一些暗色的区域,这是什么?
S:有海洋和陆地
T:海洋可以分为哪些板块、大洋,陆地可分为几大洲?
(韩欣凝回答了七大洲的全部名称)
(马蕴文回答了四大洋的全班名称)
T:出示世界地图,寻找相应的区域
S:学生手中有地球仪,可在上边寻找相应的位置。
T:提共英文地图,教师读七大洲英文表达,学生说出对应的地域。
师生共同寻找四大洋,教师板书四大洋英语表达
the Pacific Ocea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Indian Ocean
the Arctic Ocean
T:四大洋的英语表达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S:我们发现所有“洋”都有一个共同的单词“ocean”
T:之前我们学习过一首英语小诗出现过“sea”,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S+T:海洋的周边小海域(sea),中心大的区域是海洋(ocean)
T:知道我们青岛旁边的sea是什么吗?
S:渤海,黄海
T:对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你们还知道哪些信息?
S:海洋被污染了、唯一有水的、唯一有生物的、46亿岁
T:提供数据信息,进一步了解海洋、陆地与地球的关系:
5.1亿平方公里——总面积
3.6亿平方公里——海洋的面积
列式计算陆地的面积——5.1-3.6≈1.5亿平方公里
71%(海洋) 29%(陆地)
97%——海水——不能饮用的咸水
2%——淡水——可以饮用
95%——的海洋是不知道的
5%——是我们了解到的
T: 在我们所知道的范围内,有这样一个区域(用手指示并让学生尝试在地球仪上找一找)
在地图上标示并板书:
北回归线(北纬23°26′)——N——单词是什么?North
南回归线(南纬23°26′)——S——单词是什么? South
我们称这个区域叫什么?——热带
这里水温怎么样?
水温高
在这一片海域里面,有一种鱼,读下边的小诗,猜猜是什么鱼呢?
(学生朗读小诗)
是什么鱼呢?
小丑鱼 (clownfish)
fish你们很熟悉,猜猜clown是什么意思?
教师播放视频——海底总动员,一起了解尼莫
(完毕)尼莫是?
小丑鱼
尼莫生活在哪里?
海葵里面
从视频中,你还获取了什么信息?
S:小丑鱼是怎么出生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小组分工合作,阅读绘本《我是一只小丑鱼》,并为它制作名片。先自己快速阅读,再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自己组的任务。第一组名称和生活环境;第二组大小、呼吸;第三组家园、产卵数量;第四组外表和寿命;第五组好朋友、食物;第六组自我保护装置、性别转换。十分钟时间。(教师在旁边辅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为速度快的孩子分发补充阅读材料,获取更多信息。)
【各个小组派代表把自己制作的小丑鱼名片贴到小丑鱼的身边】
【共读小诗】
《我是一只小丑鱼》
集体评课:
王琳老师
1.融合的引导比较好,比如地理大洲大洋、南北方向英语表达、数学、科学等知识的设计安排。
2.问题的设计巧妙:给海洋加PPT背景图,引导孩子从图片中找出共同点、利用熟悉的资源微信的画面等是对孩子兴趣很好的调动。
3.结合生活,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周围的海,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对德育的落实。
4.PPT制作,细节让孩子对七大洲、四大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过度到英文,让孩子对英文表达有了语言认知。
5.思维的训练。有一环节出示数据,让孩子猜数据表示什么?通过已知信息,调动孩子的经验,去合理推理。
6.小组合作:分工,有侧重点,全班交流、整合更高效,对提前完成的孩子准备了补充文本,避免了快的孩子无事可做。
7.通过这节课背后看到的:课堂常规的训练,比如昨天做过的思维导图,我们要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思维训练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平时对孩子思维的训练是一直在进行孩子才能提出这么多问题。
建议:
1.如果这次是孩子第一次制作信息卡片,可否给孩子一个模板,大小,冒号,位置、形式等,可避免孩子写得太小,看不清楚等。
2.文本的学习,可能文本数量不够。是否文本发给孩子就应该直接开始小组讨论?每个人拿到文本应该先有一个自学的过程,自己通读、默读、浏览,有个安安静静自己思考的过程,自己提取出来想要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小组再合作交流,十分钟时间分配可再细化一些。
3.本节课是提取信息文本训练,材料中有两首小诗歌,朗读的训练再落实多一点,或孩子练习表达,比如一首小诗歌之后可否让孩子自己练习写诗歌。
另一个四年级老师:
1.小组合作之前不要先发材料,这样容易纪律混乱,先提要求,具体细化要求,这堂课中,十分钟小组合作时间中,前5分大家并没有真正在看绘本,一直在争论,谁干什么,若提前分好工,再给时间,会更好。
2.信息提取能力要求首先要全面,不遗漏。一个人说,其他小组互相补充。(可能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感觉信息提取不全面.。
阚红霞老师:
1.语文英语结合好,让孩子觉得语文可以融合更多信息,而且感觉孩子很感兴趣,这种融合并没有让孩子觉得其中会有很大的区别。
曲洋洋老师:
1.以前可能多的是语文能力及知识点的融合,本堂课,看到了课程的融合,地理,语文、数学等全都整合到了一起,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很好,思维突破,从小培养孩子融合性的思维。
2.建议方面很认同前面几位老师的观点。
郭老师:
1.融合好。
2.建议:地理、科学、数学、英语等貌似都融合在一起了,但是最后文本处理时间比较短,有喧宾夺主的感觉,时间分配上需要再调整一下。
自我反思:
1.课前准备工作不足,文本只打印了班级一半的量,导致在小组合作整合信息时,出现了纪律上的问题,学生在开始文本阅读时进度不一、分工寻找信息不一,故出现了争执的现象。
2.课前准备了地球仪,但课堂利用率不高,只在课前点拨一下,与课堂结合不够紧密,工具资源准备有所浪费。
3.小组合作方面规则指令不够清晰、具体,比如先自己读,再小组讨论整合信息。在没有提供范本的情况下,匆匆让孩子开启阅读会导致阅读速度和提取信息弱的孩子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
4.时间提供需再划分,让每个时间段活动更具体,孩子的专注度会更好,效率也更高。
5.课程导入用时过久,导致课堂主体内容草草带过,信息提取不够全面,如果再选取类似文本进行信息提取训练,孩子迁移能力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提高,课后练习的设计对这种不足是很好的弥补方式,可是做得不够到位。
6.在卡片上书写提取的信息时,最好能给孩子一个样范或描述更清晰一些,有些孩子用铅笔、钢笔字写的很小,放在白板上后边的孩子看不清。
7.课堂内容有涉及语文方面的知识,比如诗歌,可让资源更大化地利用,比如朗诵,模仿写诗歌等形式让语文方面落实得可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