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一位“牛人”,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用20分钟洗漱上厕所,紧接着就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
7点10分之前他听经济学课,并且认真做着相关笔记。上班的路上他通常会听一本书。到公司后,为了快速进入状态,他开始听商业财经的热点新闻。
下午茶时间,他会抽空看15分钟的工具书。晚上到家后读将近2小时的关于思维构建的书。睡觉前他必听商业内参与精选。周末时他还要上两节三个小时的大课。
这个疯狂追求新知的人就是我,那时的我自信的笃定,如果以此频率精进下去,那么能力的质变将近在咫尺。
可后来,我陷入了无比的焦虑中... ...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变成了复读机
春节与老家的亲戚们吃饭,同桌上有正读大三的表妹和邻居家即将毕业的小弟。我们都经历过,一个有大学生的饭桌是一定要谈论毕业后孩子的归属问题的,这次也不例外。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是考研好?还是考公务员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都比去打工好!
听到这样的结论后,作为北漂的我自然要为自己的身份证言,我义正言辞的说了一段罗胖的名言:你们知道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三个方面是什么吗?
第一:去大城市;第二:去牛人扎堆的地方;第三:去业务氛围最浓的公司。所以,想要有长远的发展一定得去大城市打拼!
姨夫紧接着反问到我:“在小地方赚到大钱的人,也一样比比皆是啊?”
我沉默了... ...因为我只是将别人的话复读了一遍,将焦点转移到小地方时,我却搜索不到合适的牛人名言去应答,复读机缺少了磁带... ...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变成了打印机
前段时间听了凯叔在混沌的分享,他谈及到做声律产品时,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让我大吃一惊。
为了找到没有被声音模板污染过的孩子,产品负责人要花费将近2个月的时间,因为很多孩子说话的腔调都极其相似,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来自同一个主持人班。
这些纯洁清澈的孩子被变成了一个个模板打印机,可想而知,每个人得天独厚的声音,也可以依照于着模板打印出标准的结果。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这个现象不只存在于小孩的课外辅导班里。
曾经有段时间,每每看到大公司倒下,我便会脱口而出的分析道:这家公司遇到了创新者的窘境,固守过去的商业模式是该公司难以跨越非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可笑的是我压根都不知道那些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相较于孩子我只不过是一个体型更大的模板打印机... ...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变成了提款机
年初很多人提到知识付费就好比新时代的精神鸦片,可作为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人,听到这样的说辞第一反应是:说此类话的人一定是个整天游手好闲的人!
可现在我必须得承认自己的愚昧,我越来越觉得说出此类话的人正是一些伟大的思想者。
如何快速写出10w+文章;15天让你成为演讲高手;8天成为社群运营架构师;焦虑情绪管理课;职场关系攻略;全年听书买一年送一年;年度大课买一年送一年等,这些帮助能力速成的、提供场景解放方案的、口碑优惠的新知识课程与日俱增。
从用途上讲,每个课程都有让我难以拒绝的理由,每当听到一个高深的新知识后,身体中的多巴胺便会快速增多,会有明显愉悦感,而此时我总是忍不住购买新的知识课程。
回头来看,买下的那些课程压根没有时间去听,很多也只是走遍过场,但是,真金白银却着实没少花,前不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为了各大知识付费商的提款机... ...
其实让我们变成机器的并不是那些只是付费商,而是我们自己。
人们错误的以为拼命的追求新知、不断的追求新知,是通往成功最可靠、最迅速的方式,甚至一些夸张的人在年初定下了一年读完200本书的目标。
但是,越是疯狂的追求新知,就越有可能成为复读机、印刷机和提款机,你只会复读牛人的经典语录,只会用别人教你的模板思考问题,而你却浑然不知正在吸食的精神鸦片!
那么多高质量的课程,是需要不断复盘学过的知识、不断刻意练习学过的知识才能为己所用的。
我越来越害怕新知的原因正是:拼命追求新知那么久,却并没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起到作用,而我将时间全部用在了追求更多的新知识上,回头来看所有学过的知识在我的认知里都是虚无!
所以多去思考一些旧的知识,并将他们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而不是愚昧的追求新知识。
最后,用精英日课中的一个思想结尾:读书,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85%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15%是改造你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