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一直被告诫要自律。
的确,自律能降低我们生活的混乱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很喜欢Keep中“自律给我自由”这句话,觉得它讲得很妙,自律——或者说是有能力控制、把握自己欲望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另一方面,它让我想起了《乡土中国》一书中说到的“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这说的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由内心的“欲望”来控制的;而现代社会由于变化快,没时间累积经验,于是唯有依靠理性分析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很多行为不再是欲望引导,而是需求引导,就是说——我这么做,不是因为“我想”,而是因为“我需要”。这个理论中的“需要”,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律有点类似。
但全方位的自律就是好事吗?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任何需要依靠自制力的事情,最终一定都会失败——因为,我们根本坚持不了。“细思,又似乎真的是那么一回事。上文提到的“需要”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欲望”,有时甚至会相违背——因为我们总是偏向于懒惰、拖延,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欲望”。有时,我们们去看书只是因为“需要”看书,去写作只是因为“需要”写作,去健身只是因为”需要“健身……但这个过程不一定是快乐的,因为我们不一定喜欢,所以最后有些事情往往半途而废。不得不承认,人的意志力真的是有限的,用得越多,身心越疲惫。总之,读书、写作、健身这些固然有益身心,可是依靠“自律”坚持做好像又很难。
所以,那该怎么办呢?个人认为,找到这其中的折中点十分重要——即恰当根据自己的“欲望”来“自律”,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些事情,一开始做是自律,但后来就会变成了习惯,不再需要“自制力”来驱动。《乡土中国》中说到一个问题,既然乡土社会的行为是欲望驱动的,那为什么欲望引导的行为总是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答案是:其实欲望并非完全是一种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受到这个社会一代代保留下来的经验的影响。就是说,其实欲望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是“可塑造”的。
例如健身,当你享受每次跑完步的酣畅感,发现那个乐趣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坚持下去;例如练瑜伽,一开始可能需要一定的自制力每天到达瑜伽房,但当你感受到身体的放松舒展、心灵的平静后,就自然变成了习惯,甚至“不练不舒服”;再如读书,当你为了读书而读书时,你会觉得很累,但当你遇到了你喜欢的书时,“读书”就不再是一种需要“自律”来达到的行为,它可以说是变成了你欲望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其中的乐趣。这样便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享受了生活。如果有些事情,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那就换一种方式呗,例如自己真的不喜欢跑步这种运动形式,那可以换一种,登山、跳操、舞蹈、骑车——这么多运动形式,总会有喜欢的吧。只要发现了乐趣,“自律”就不再是“自律”,不再需要强大的自制力驱动,而是变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欲望”,不再那么痛苦。
但有时实在什么都不想干,颓废懒惰时,就恰当放松下、释放自己吧。偶尔给自己来一两天放空也是无可厚非。例如,自己每天规律、健康饮食,偶尔来一两次火锅、烧烤也未尝不可呀。关键是学会控制好、把握好——其实,有些事情,当你养成习惯并发现其中的乐趣后,自然而然会变成习惯,即使稍有偏离也会很快被拉回正轨。
所以,自律只是一条暂时路径,并非长久之计。利用自律来调整,发现自己兴趣点,最终享受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