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项目招标,每天都在见不同的供应商,听着他们提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们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只不过我们没有选择那个正确的解决方式。坚持做对的事情,周期、精力都会牵扯比较多,所以更愿意选择轻松的做法。
比如,作为一家公关公司,我相信她们比甲方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助力。问到品牌战略案例,滔滔不绝,顺便罗列出十几种渠道的传播策略和方法。而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一行四人就变得顾左右而言他。“说了这么多你们怎么做,其实我很想知道,最后做到了什么?”“传播呢分为品牌传播和营销传播,我们做的这家公司呢,他们没有对我们提出这个考核指标,但是我知道您的意思,他们的运营数据涉及商业机密,所以不方便透露,我可以告诉您的就是,客户反馈非常好。
我接着问,“其实,我不是一定要知道对方的具体数字,我只想知道,你们这些努力这些活动、央视广告、付费新闻软文之后,这家餐厅的客流量、翻台率、营业额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对方说,我们提高了覆盖率。传播覆盖率。这是一家本土4A 公司。
那一刻我基本在心里就pass掉这家公司了。
后来他又给了我一些数字,什么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几千到几万,什么双十一销量破百万之类的,其实他非常明白我在问什么,内心也知道这些流于套路的传播手段,只是让自己和当时甲方市场人员的年终绩效数字好看点,仅此而已。
但是很抱歉,我内心里有着对于这份工作的答案。在我这里品牌不是简单的发些软文、上点广告的,我要的是从企业顶层开始对于自身品牌的设计,企业愿景使命中延伸出来的战略路线图,这里的每一步都需要包含对于品牌形象以及战略任务的分解。我要的不是好看的数字,我要的实打实的产出。
这种产出可以不是营业额上的,但是他一定是助力于营销的。就好像葵花儿童药业塑造的小葵花妈妈课堂一样,你很难直接说出他贡献了多少销量,但是他的广告中的每一句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都是品牌资产的积累,这种积累会慢慢形成一道无法超越的壁垒。
我需要的是这种程度的策略与品牌战略外脑。
当然,在他们身上我也会看到曾经的自己,面对一件难事,我们总会本能的选择更容易的路线,如果碰巧自己还有点才智,那么就会更加巧妙的包装出一种答案,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信服、夸奖,自己也自得其乐。
但是这个答案是否是对的,我们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聪明的,那些需要扎实努力的笨办法可能更好,但是聪明机智如我们根本不需要到这样的地步。
于是我们选择更容易衡量的指标,甚至是可以刷量的指标,给甲方给客户安排一场精心策划的show。
这样的聪明可能会换来一时的夸奖,但是你终将会在某一天,尴尬而难以自处,那个时刻就是曾经所有偷的懒的累积。你也可以继续选择轻松的方式,除非你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堆积如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