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半生缘》 有感
之前有略读过张爱玲的一些作品,但都有始无终,并没有细品完。总觉得她的文字过于悲凉,就没有想接着读下去的欲望。但就在前段时间,偶然看了《半生缘》这部97年的老电影(主演是黎明和吴倩莲),整部影片拍得如白开水般的平淡,并没有太多华丽的渲染,虽然也有两个小时,但看完之后却让我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便买了原著拜读起来,才翻开第一页便被开头吸引进去了——这就是我想看的爱情小说了!接着便如饥似渴、不能自拔的看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它看完了。
看完原著之后,我再看了一遍电影,竟然毫无违和感!黎明就是我心中的世钧,他应该就是那样外表温文尔雅,其实内心懦弱守旧的老好人;吴倩莲就是我心中的那个曼桢,她应该就是那样外表普通,但个性独立的新式女子。如果不是世事无常、阴差阳错,我相信他俩的结合一定会是非常幸福一对儿,因为他们是属于自由恋爱、相互吸引,感情基础自然要比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父母指定、媒婆介绍的要深得多。再加上性格互补,看似不一样,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但要是一种圆满的结局,就不是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了。就像书中的前言所说的: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她作品中的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对日常生活细节上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
张爱玲的文字的确是细腻又有让人有回味无穷的魔力的,如世钧离开曼桢的故乡回自己老家探望中,有段是这样写的:“一想起曼桢,他徒然觉得寂寞起来,在这雨丝丝的夜里,坐在这一颠一颠的潮湿的马车上,他这故乡好像变成了异乡。”一对热恋中浓情蜜意的小情侣就这样跃然于纸上,让看书的人心中不禁也幸福起来,一起沉浸在他们甜蜜的爱河里。张爱玲的文字又是参透的,很难想象一个现实中为爱痴狂的女人能把人情世故看得如此透彻,比如文中曼桢被她姐姐、姐夫囚禁后,沦为生孩子的机器,那段日子她活着的唯一希望就是能逃出去见到世钧,告诉他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在她生完孩子偷逃出来后被一对贫穷夫妇所救济中有段是这样写的:“她不知道穷人在危难中互相照顾是不算什么的,他们永远生活在风雨飘摇中,所以对于遭难的人特别能够同情,而他们的同情心也不像有钱人一样为种种顾忌所钳制着。”还有在后来她姐姐曼璐死后,她去看她的孩子,那时候她的姐夫祝鸿才已经落魄了,看到落魄后对自己特别自责的祝鸿才,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她究竟涉世未深,她不知道往往越是残暴的人越是怯懦。越是在得意的时候横行不法的人,越是禁不起一点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露出一副可怜的脸相。”就是这样一个把人性看得那么透彻的作家,却在现实里识人不准,白白耗费了青春年华。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来张爱玲也没能逃出这个世俗的限定,或许是看得比谁都明白,但也要执着于飞蛾扑火吧。
我非常喜欢张爱玲塑造的曼桢这个女性形象,她独立、坚强、有学识、有修养、善解人意,知世故而不世故。就当我觉得这个人物已经近乎完美的时候,她却在最后选择嫁给了祝鸿才。虽然她完全是为了孩子而做出的牺牲,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完全错误且愚蠢的决定。为了任何人牺牲自己都是不值得的,不要妄想你的牺牲能换来别人的成全。就像她姐姐,当初为了养家而出卖了自己的身体,结果是不仅摧毁了自己的爱情,还把一生都给葬送了。人生在世,总是有好多时候身不由己,生处在一个跌宕起伏的社会大背景下更是如此,但也不能自己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啊!
也许这就是张爱玲小说的真正的魅力所在吧,她把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主题都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再以一种女性化独有的敏锐细腻的视角呈现出来。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