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编辑,心里其实很惭愧,因为对我来说,写文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段时间待业在家,本来计划利用这段时间练练笔,每天写点东西。头两天很顺利,不出意外的,到了第三天,计划就泡汤了。每天让我做什么都行,就是不想写东西。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你让我说上一个小时,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千万别让我写1000字的文章。毕竟,从高中毕业后,我就很少再写超过800字的东西,就算写出来的,自己都不愿去看。
于是写作这项技能,就被我们放在了犄角旮旯里,渐渐遗忘。
直到前段时间和基友聊天时,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发现。
那天他告诉我他也已经辞职两个多月了,不过从他身上,我看不出丝毫的焦虑感,相反,他的精神状态很不错。他告诉我,他在完成一个一百天的写作计划——每天更新一篇文章到自己的公众号。同时他还会把文章同步到不同的平台上,这样每天就可以整理各个平台的数据,看什么样的文章传播效果更好。目前他已经写了八万多字了。说这些的时候,他乐在其中。
因为我之前做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当他给我看那张整合了文章素材和平台数据的表格的时候,我很吃惊。因为之前他并没有做过内容运行相关的工作,但那张表格里面所展示的内容却十分专业。
我当时就觉得:如果我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我会立马录用他。并不是因为他的数据有多好看,而是因为,对一个能够凭借自己的兴趣把一件事情力求做到极致的人来说,取得成绩只是迟早的事。
我好奇他是怎么想到要写文章的。
他说他有个计划:希望自己未来3年能够在营销方面做到足够专业,5年内出一本书,做一名营销方面的讲师。这些都离不开写作,平时他也很喜欢看书,所以写作更像是他梳理和践行的一种方式。说这些的时候,他的语气是平静的。但眼睛却放着光。
回到家我就在想,对于一个非文字工作者而言,能够做到坚持一天一篇文章的产出,原因究竟是什么?后来我看了《文心》和《思考,快与慢》两本经典,突然发现,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重新看待写作这件事。
为什么要写?
其实总结下来,写作的目的无外乎一下几种:
第一种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传播出去,影响别人:比如出书、演讲、上课,那么写作就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第二种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路:例如我看了一部很有收获的电影,希望把里面有价值的东西整理出来,这时候你就需要写作;或者是工作中我和同事吵架了,我要在网上吐个嘈,这时候,你也需要通过写作把负面情绪排解出去。
第三种就是满足外界需要:例如老板要我赶个文案;女友让我给她讲个睡前故事;这些都需要写作。
我该写什么?
之前写文章时,我会担心自己写的没有人看,于是就去搜集爆款文章都写些什么。就这样搜集了一天,文章一个字都没动。
对此我的建议是,不要管别人会看什么,你只需要写让你有表达欲的东西。因为最初的读者无非就是身边的同事、朋友。如果你写的东西连他们都打动不了,就别幻想什么10万+了,在考虑写什么之前先考虑的是有没有写的欲望,再好的选题,写不出来也是白搭。如果真的不知道写什么,不妨写点自认为有趣的事,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我的小便真雄壮啊,我哼了三遍《我爱北京天安门》和一遍《我们走进新时代》,尿柱的力道没有丝毫减弱,砸在水泥池子上,嗒嗒作响,溅起大大小小的泡沫,旋转着向四周荡开,逐渐破裂,发出细碎的声音,仿佛啤酒高高地倒进杯子,沫子忽地涌出来。小便池成L型,趁着尿柱强劲,我用尿柱在面对的水泥墙上画了一个猫脸,开始有鼻子有眼儿有胡须,很像,构成线条的尿液下流,很快就没了样子。”
如何坚持下去?
对此我个人的经验就是刚开始不要抱太大期望,平常心看待写作这件事。很多人刚开始写作时兴致很高,甚至写出几篇反响不错的文章。但用不了多久,就开始陷入低谷,思路开始枯竭。这个现象很正常,回忆一下我们接手一项工作时,开始时总是进步最快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遇到这样的低谷期。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你只是把之前积累的那些思考结果记录了下来,但库存总有用完的一天,于是你就进入了瓶颈期。
首先你要承认这是一定会经历的阶段,这样你就不会怀疑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只要是自己有欲望去表达的,就可以写出来。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能写的素材也原来越多,自己的思路也越来越开阔。
不过在这之前,你能做的就是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