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同化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是一种认知发展的方式。
由此可见,同化的关键取决于,建立在什么样的现有认知方式上,还有如何促进新信息的转化。这恰恰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条很好路径。例如《小数乘整数(2)》,本节课主要解决小数乘整数中积末尾有0和“整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
1.焕醒旧知,产生联结
本节课的认知生长点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算理,即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明确了知识生长点,接着就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形成强联结。根据前一天晚上作业反馈出来的错例,我利用课间时间在黑板上进行了重现,这样使得孩子们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就开始了思考。课程开始,我立即让孩子们进行了快速判断。
从投票结果来看,孩子们虽然明白计算的算理,但是在竖式的写法上存在一些疑惑,到底该不该写小数点。通过1分钟查阅书本,我展开了二次选择,并让孩子们思考和表达不写小数点的理由。
在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对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进行了复习,同时也规范了竖式书写的一些易错点。不仅如此,针对如何点“积的小数点”,孩子们也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孩子说到因数和积的小数点要对齐,有的孩子认为因数乘几,为了结果不变,积要除以几。此时,无需对孩子们的回答做判断或者暗示,就让他们尽情表达,因为这就是已有的认知。
2.体验中感受相同和不同。
在联结已知认知之后,利用合理的问题设置展开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呈现了许多不同的做法。从整体上看,孩子们对于竖式中间是否需要点小数点的问题已经解决,且大家的竖式的算理基本明确,区别只是对积末尾0的处理方式。既然如此,接下来环节的定位,只需要集中讨论末尾0如何解决。
通过拍照和投票孩子们首先确定了自己的看法,接着通过小组交流,我们展开了二次投票。二次投票的结果,大家的最终看法认为作品2的写法,用到了小数的性质,这样使得积更加简便,而作品1的积不简洁,作品4并没有点小数点,作品3直接破坏了运算。
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竖式计算算理一致,依然保持原来的方式进行计算。只不过在点“积的小数点”这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不仅要点对小数点,还需要考虑简洁性。
3.继续探究,调试建构
在两次实践中,孩子们对于竖式计算的原理和点小数点的方法越来越“自信”。于是,我们开启继续深入的探究,如果这个0不仅出现在积的末尾,而且出现在因数的末尾,你还会计算吗?
在巡视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习的难度加大了,此时学生们分为了两个不同的派别:
第一种支持小数点对齐,第二种支持先扩大后缩小相同的倍数。这就是同化的契机,为什么刚刚用这两种方法都能点对,现在却有明显的不同?在调试中,孩子们发现了问题原来出现在“割0法”没有将两个因数的末尾对齐,从而导致了无法继续使用小数点对齐这个方法。回忆在课堂中,孩子们通过调试发现问题所在,从而继续优化自己的方法的整个过程,没有疲惫,而是主动参与其中,去发现,去交流。
学习真是一门慢科学,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调试中建构,而教师要做的是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