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本质是平等地分配不平等的权利。
高水平的学校和低水平的学校之间的差异是断崖式的。不仅仅体现在当下的学习的资源,也有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的权利。
一个之前跟你住隔壁的小伙子,跟你同样的年级,你还在苦苦挣扎,思索每一次专业课应该交一些什么,而人家已经得到了富力地产的实习机会,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去英国分公司工作,未来的康庄大道仿佛就在眼前。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还是不明白这些东西的,我在去大连的时候,碰到一些本三的同年级的学生,我们一起玩耍了一个下午,当时觉得我们能有多大的差别呢?我甚至觉得他们或许跟我高中的死党其实差不多。
我也在想,我跟那些更厉害大学的朋友们有多大的差别呢?有是有的,一定是有的。另一方面,平台,所处的平台不同,潜在的资源有很大的差别。不是人的原因,而是平台本身的差异。社会的资源有限,如果只是平均摊开,那最后就和大锅饭一样,没有鼓励,没有差异,也就没有进步。
当然,二流大学的优秀人才出产率也不比一流大学小很多,这个问题我参考了一下吴军的硅谷来信的论述,以下是一些摘要和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两个事实:
1. 名校录取分数比非名校要高很多,但是其中优秀学生的成材率其实差的不是很多。
2. 一流和非一流大学的老师讲课差距也不一定很大,因为他们的差距很可能不是在讲课上,而是在科研或者其他方面。很多新东方的精英教师并不是来自北大清华而是来自一些其他的学校也同样能说明这一点。
尽管我们说成材率不差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有差距的,那么这个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我们了解了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尽可能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不就可以裨补缺漏,走向人生巅峰了么?
第一个差异是优秀大学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二流大学因为要加强管理,或许就会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限制学生的选择,最后演变成上课,听课,考试,毕业得过且过的状态,而没能想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第二个差异是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热爱古典文学,沉醉与诗词歌赋的人,有一群天天吃喝玩乐的朋友的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并没有考虑交友的圈子,周围有什么人,就接受什么人。在一个你追我赶、竞争欲充分展现的圈子,水平自然就会比较高,在一个互相比懒、得过且过的得圈子,受到什么影响就不好说了。
所以基于上述事实,努力培养自己的博雅素质,同时,努力寻找周边优秀的同学,聚拢形成一个相对优秀的圈子,是我们能做的事情。
愿在非一流大学的你,也能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努力,成为一流甚至超一流的人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