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只小青蛙火爆了朋友圈。游戏《旅行青蛙》里的这位主角,每天在一间小屋子里,孤独地吃饭、看书、写信。时间到了,就背起背包出门。过段时间,又会回来重复单调的生活。
一、养蛙的空巢青年
不知道有多少“空巢青年”,在这只青蛙身上看到了自己。
白日的聚会里,你的朋友看起来并不少,聚餐、喝酒、聊八卦、吹牛皮,热闹非凡。
可是回到家开门的那一刻,满屋的黑暗、冰凉与寂寥。饿的时候,叫一份外卖,或者煮一碗面,一个人吃。
偌大的城市,只有这张床、这张桌子、这部手机属于此刻的自己。最伤心的,莫过于
吃饭时无人问我粥可温,
寂寞时无人与我立黄昏,
生病时无人端药于床前。
很多时候会想,这个“无人”变成“有人”,该多好!
二、压死骆驼们的稻草
有次朋友聚会,聊起另一位远赴 异国攻读博士、与大家失去联系的朋友,据说有了抑郁倾向。我心有戚戚然的说,那种重压之下的无力与脆弱,我懂。
大年初四,为了一篇开学要交的论文,回到基本没人的校园。白日在图书馆,翻遍书架上的专业书籍,找不到一点论文的思路。MSN上想约一个朋友吃饭,却被回复“我今晚有事。”回到宿舍,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人。
这时,突然听到隔壁房间有声音,连忙冲出去拉住刚回来的隔壁女室友“我想抱着你哭一会,可以么?”就这样,半强迫的借了一个怀抱,抹了一堆眼泪,心里总算好受点。
大概那位女同学,到现在还没get到我的泪点。但是感谢你,那个冬日,给我温暖。
可是,我们很多在异国求学的青年人,却没能在关键的时刻收获一丝温暖,被孤独寂寞压垮,选择自杀。
从心理学上说,选择放弃生命的人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使得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没人在身边及时给予温暖。
有时候会想,如果那时有几个贴心的人陪伴、支撑他们,借一个怀抱就好了。
三、我给你光热、你还我温暖
有没有几个人,平时不怎么联系,但是你笃定你遇到困难时找他们没问题。
有没有几个人,不管有多晚,只要你打电话就会接起?
有没有几个人,你放心在他们面前哭泣吐槽,不担心今天话会成为别人第二天的谈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陈默教授,曾经在一堂讲座中说:如果孩子具有这一点,父母死了就能闭眼了,这就是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但关键时刻的“好人缘”,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平时善意的累积。
你是不是别人随时能找的人、随时会接电话的人、会为好朋友保守私密的人?
只有你给予别人光热,未来才可能在寒冷时收获温暖。
这种善良与关怀的品质,这种时代最稀缺的“同理心”,竟然源于小时候妈妈说的这些话:
“宝宝,今天你们班的果果摔跤哭了,你有没有安慰她、帮她擦眼泪啊?”
“宝宝,我们今天读的绘本太有意思了,你要拿给你的好朋友看哦。好朋友就是要分享的啊!”
“宝宝,好朋友的家长闹离婚了,他一定很不开心,你要安慰他。好朋友是用来分担的。”
一个善于理解他人情绪的孩子,一个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孩子,会收获很多正能量的反馈,未来在寒冷时一定不会缺少温暖的拥抱。
四、关心他人的孩子有竞争力
父母的手里握着孩子的整个世界。养娃人操心着青蛙的一日三餐,我也每天焦虑该教鑫鑫什么才能让他在未来活得更好。
买过很多育儿书,听过很多教育讲座,却依旧担心“技能包”里落了哪一项。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未来有一多半的职业不复存在,我们努力求生的经验如好好学英语、努力考高分,是不是在未来依旧有价值?我们带着孩子在各种兴趣班中疲于奔命,是否能得到期望的回报?
其实,孩子赢得未来的很多品质,我们在日常多灌输就能培养。比如助人。
因为,人在助人的时候,整个生命循环处于最佳状态。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孩子会觉得我比你强,我能帮你,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更加有自信,更愿意去助人。在以“共享”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这一品质的竞争力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