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LADY读书第4篇原创
作者:霍霞
1. 为何断舍离?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物质绑架的年代,技术更新,社会发展,带来物质上不断的更新迭代,而且速度还越来越快。
这就意味着,我们买的东西越来多,而且频率越来越高。
父母一代,家里只会买上三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
而我们这一代,可买的新东西太多了——食品、日用品、护肤品的种类成千上万,不同价位与场合的服装应有尽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家居产品——智能电器、智能家居、各类机器人、净化产品日新月异。
除了物品的极大丰富,购买途径也极其便捷,各种外卖、各种购物APP、各种电子钱包、各种微商群——就连欧美老外来到中国,都会乐不思蜀地感叹——在中国生活,太方便了。这在他们的国家都是渴望而不可及的。
更让人疯狂的,是每年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双11购物季。双11——早已不再是单身汪的庆祝,而是剁手党们的狂欢。
仿佛只有买买买,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享受现代的生活。
从2009年开始的第一次双11,已经11年了,每年这个购物季的销售额都是翻番增长,让全球大跌眼镜。
在经年累月的购物狂欢,以及日积月累的下单消费之后,物质的极大丰富,却让我们生活的空间受到极大的挑战。
满是物品的生活空间,就如同蜗牛背上的壳,无法摆脱,却压力山大。
然而重负太多,再干净的家,也会凌乱;再健康的人,也会生病。
大跃进式的买买买时代应该放缓脚步了,而一场以做减法为核心的《断舍离》,才是我们现在最值得的追求、最迫切的革命。
2. 何为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本关于生活空间治愈的书。它提倡人们通过断、舍、离,打造一个简洁而干净的居所,以及一颗舒适而轻松的心灵。
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整理自己周边的物品,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解决入口问题)。
舍=舍弃到处泛滥的破烂儿(解决出口问题)。
通过不断的断和舍,最终实现——离,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说,断舍离是一种修行,包含“断行”、“舍行”和“离行”。
既然是一种修行,就必然是一次自我的内在探索,也是人生变得简约而幸福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断:
每年的双11购物季,就是“断行”的最大挑战者。
人们有时往往受不住外界的各种诱惑,在买买买中寻求一种获得感和满足感,尤其是聪明的商家们总有着各种割臂断腕式的打折宣传,让剁手党们根本难以抗拒。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已经跳入物质的海洋,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当我们被物质包围的同时,其实也在被物质所裹挟,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溺水。
有多少人真正的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只要一件或者几件就够了。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我们一天只有24小时,身边的东西——真的不需要那么多。
家的空间是固定的,不会因为物品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会因为物品的减少而增加。
只有物品达到自己可以把握的量,才能完全受到自己的支配,才能把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才能确保物尽其用。
人,才是主角;物,本该是为人服务的。
每一样东西,是否可以成为我的东西,不是这个东西好不好,而是在于,“我”是不是需要;我是不是“现在需要”?
如果是半年后才有可能需要的东西,何必现在就把它搬回家?
每当你要点击下单键的时候,请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这个东西是我真正需要的么?
我的生活空间是否真的可以容纳下它?
买回家之后,我能用几次呢?
如果现在把宝贝买回家,会不会没过多久,它就会像个闲置的垃圾,让我不知道如何处理呢?
想清楚这些,你就知道要不要马上与它“断”绝了。
《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的厨房抽屉
舍:
串门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些人把家住成了仓库,而有些人却把房子住成了家。
人人都有面相,每一个家也同样有面相。你的家是什么样儿?你的生活就是什么样儿。透过它的面相,就能看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与不幸。
屋里的整洁程度,灰尘数量,反映的就是人和家庭的整体面貌,甚至是运势。
因此,让家里干净整洁,让物品物尽其用,就是在改善我们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是,很多人的家里,实际发挥作用的物品只占两成,足以应付绝大多数时候的生活。
而八成的物品尽管占据了80%的生活空间,却只有不到20%的出场机会。
被物品堆积如山的家,不仅滋生霉菌和螨虫,还24小时不间断地向主人散发废气,并释放负能量。
这就像人体体内产生毒素,如果长期聚集,无法释放,人的身心总会生病的。
因此,家中定期排毒,是非常必要的。
排毒的关键就在于“舍”,通过扔东西解决出口问题。
作者说,“舍”的关键与“断”相似,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需要还是不需要”。
首先,我是主角。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钱包可以用,但是这些想法,都是物品当了主语。我们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
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
只有把自己当做主角,才能注意到屋中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做出自己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的判断。
其次,关注当下。当下可以是一段时间,具体的长短可以自己来定义。
有些人因为过去的物品具有某种纪念意义而难以割舍,想着“虽然用不着,但是这是青春的回忆”。
有些人因为未来某天会使用某些物品而大量囤货,想着“总有一天会用得着”。
其实,过去已经属于过去,未来还未到来。
有时候,“舍”,其实比“断”更加困难。因为人们往往可以接受“从未得到”,却不能忍受“得而复失”。
然而,没有任何物品,甚至任何人,可以被我们永恒地拥有。
曾经拥有,就是人生的常态,也是最好的状态。
只要他(它)们陪伴过我们一段时间,就已经足够。
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接受他(它)们的离开,并且勇敢地与过往说拜拜。
3. 断舍离之三原则
有了对于断舍离的认知与认同,我们该如何实现它呢?作者给出了实现断舍离的三个原则。
第一, 聚焦一个场所。
断舍离让很多人畏惧,往往是因为感到收拾自己的居所是一个大工程,无处下手。但是断舍离的原则却与此相反,鼓励人们聚焦一个场所,计划一个时间。
你不需要一下子收拾完整个房间,但是你可以从一个抽屉,一个桌面,甚至一个塞满物品的零钱包开始。给自己规定半天,或者1小时,或者15分钟完成这个工作。
以自己预计的时间,集中收拾一个场所,往往会获得成就感,激励自己继续行动起来。
第二,七五一原则。
七五一原则针对的是收纳空间的管理。
七:断舍离中,看不见的收纳空间(例如大衣柜、壁柜)只能放七成满,留出来的三成,能成为物品出入通道,并让人有愿望把他们收拾整齐。
五:看得见的空间(例如玻璃门的书柜),放东西只放五成。就像高级精品店,货架上只摆放零散的物品,这样才显得漂亮和有品位。
一:装饰性的空间中,只放一成物品。例如墙上的装饰品,与其贴满整墙,不如只放一件。
第三,总量限制原则。
家里的东西需要总量控制。如果你想只留下自己最喜欢的五件东西,那么你就要给东西排名,并且只允许自己真正喜欢的前五件东西留在家里。
如果入手新欢,就得放弃之前排名在最后的东西。这样循环往复,自然只能剩下排在靠前的东西。
要记住:我永远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
4. 后记
当我在《断舍离》的封页上,看到了一个屋子收拾前后的变化,忽然想起十几年前,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认识的一位英国人。
他的房间里,各种论文、各种书籍、各种生活用品堆积如山,几乎占据了每一个角落。在他家吃饭,从来没有一个像样的饭桌,都是在堆满书和电脑的书桌上,腾出一个盘子的地方。
他参加各种活动之后所搜集的各种资料,全部带回家,然后扔到一个地方,从此不会再翻一页。因为读博士,他还经常买书,几百本书在小房间里铺天盖地,90%都没有看过几页。
这么乱的家,他很少去收拾。一方面还在无节制地买,另外一方面从来不扔东西。
生活上如此的他,学业和事业都不顺利。他的博士学位读了几年,最终因为难以完成选择肄业;工作全部都是一年期合同,没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一直失业,靠英国政府的救济金生活。
和他交往的几任女友,本都是想和他结婚,却最终都选择了离开。
人生本无常,世事难预料。
但是,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
我们身处于环境之中,行为举止、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运势,必然受到周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我真的相信,在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确定是有一根连线的,它能让这两个世界互为因果。
试想这位英国人,如果他的生活空间整洁干净,他自己也会变得思路清晰,在做很多人生选择和决定时,也不会一次次那么狼狈不堪。
无论居所还是心灵,都不能装得太满。
这就是为什么一场断舍离的革命,显得如此重要。
我们的家,不要物欲横流,而要简约和整洁。
我们的心,不要为物所累,而更应该钟爱无形的富饶。
给自己的居所多一些“空”间,空出来,才可以填满更多的美好。
在第11年的双11里,剁手不稀奇,高手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