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多少需要一些仪式感】
大学时选了一门公共课叫「存在主义」。这个理论,我到现在仍还记得,其大意是:
世界是无序的、混乱的、无规则的。
当时,那个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做尽好事,但最后死于非命,也是正常的。因为从来没有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界在本质上从来不跟你讲道理”。
打那儿起,我就觉得,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不知去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上暗流,被一卷而走。
在此以前,我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追求仪式感。甚至,我一度反仪式。生活中有太多有明确导向的大型仪式,对于参与人员来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强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要求人学会虚伪,而我最烦的就是无意义的虚伪。
可后来我渐渐发现,生活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发生时毫无预兆,结束时无迹可寻,就像一条没有源头没有去向的河流。为了能从那种混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就必须在事情开始和结束的瞬间为自己设计一些仪式。
我可以不知道一件事怎样开始怎样结束,但我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仪式告诉自己,我对于那件事的参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只有这样,今后缅怀这段往事时,我才能清晰的从一个端点抚摸到另一个端点,而不是混乱和无限。而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一个又一个仪式中获得重新掌控自己情绪的激励。
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甚至于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吧。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虽然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一阵风,就能把这些灯塔全部吹熄。这些灯塔,说穿了,也是毫无意义的。
但我们还是在创造,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这就是人类极为卑微但又感人的地方吧。
小的时候在老家,每逢村子里有人去世了,送葬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如果离得近男人女人都要亲自去送,如果离得远,不用亲自去,但家里还会有个人早早起来,在自家门口放一堆麦秸,等送葬的队伍路过自家门口的时候点燃,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所以队伍所到之处皆有光,带着温暖。
这种仪式不知道始于何时,起初可能只是因为在久远的时代尚没有路灯,这样做只是为了照个亮行个方便,慢慢才有了仪式感。
年幼时不懂得悲悯,随着年龄渐长,内心越发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没什么意义,不过是来世上走了一遭,葬礼是最后的一程,如果死后尚有意识,最后一次走在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所到之处,处处有人给燃起篝火,庄严温暖,那光,那暖,对活着的,死去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告别。
成年后,我们会觉得现有的日子太苦太不好看,需要“仪式感”来美化日常琐事。
比如说,刷鞋很平常,但打着“2016年最后一次刷鞋”这个旗号就有仪式感了,连刷的时候都特带劲,并美其名曰,“刷最脏的那双鞋,不能把风霜尘土带到2017”。
又比如,看电影很普通,但告诉自己看的是2017第一场电影,就可以进阶为“2017第一次观影,用一部九分高能片炸开2017”。
再比如,在朋友圈中一本正经地发条“7月你好,6月再见”,这是对一个阶段结束的自我宣告,可能下半年该怎样还怎样,但摁下的那一刻是庄重的。
逢年回家,爷爷总说:过年如果没有了串门、穿新衣、压岁钱这些仪式,年味就没有了。
现在的我呢,即便独自下面吃,也习惯于撒把葱花。
这就是仪式的意义吧,让本无意义的人生有那么一点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