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因为银行催贷跳楼的,有因为炒股亏损跳楼的,但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买保险跳楼的。
“我保证给你一个幸福未来,”只有保险做得到。
在乌镇峰会上,“第一财经”的记者杨倩雯女士和我有一个对话,她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国人对保险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了,但仍然有很多人对保险有着这样、那样的认识误区,尤其是从事保险销售的代理人,常常遭受很多亲友的不理解。杨倩雯女士问我怎么看待“保险销售”这份工作。
我的回答是:保险销售是一个被误解最多,但同时又非常体面的职业。
part
1
保险业为什么容易被误解?
大家都知道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业的“三驾马车”,虽说都是马车,但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却有着巨大的差别:提到银行,大家都会想到是存钱、取钱、汇款的地方;说到证券,大家就会想到每天上下波动的股价,涨了就赚钱,跌了就赔钱;唯独保险,却众说纷纭,甚至容易被误解。这种误解我认为至少和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
保险行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
保险业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发展得比较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然而,无论是从国际保险业横向的发展状况来看,还是从中国保险业纵向的发展历史来看,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
从保监会发布的2016年保险深度和密度的数据看,全球保险深度是:6.2%;中国的保险深度是4.16%;全球的保险密度是:689美元;中国的保险密度不到400美元(2258RMB)。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中国保险业与全球平均值相比,差距都比较大,更不用说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了。
这些差距是由于中国的寿险业起步较晚造成的,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保险业从90年代初才开始,和国际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保险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正因为年轻,它一直是在很多争议中发展。
2
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
保险容易被误解和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关系。和一般的金融产品,比如证券产品或者银行产品相比较,保险产品更加复杂。保险产品的复杂在于它体现的是一种制度的内涵、是一种文化的内涵。(关于保险的制度内涵和文化内涵,详见郑荣禄:保险究竟是什么?| 博士频道)而体现制度内涵、文化内涵的产品,需要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误解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3
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
因为我们国家保险业发展很快,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甚至不排除个别从业人员为了销售保单,还存在误导客户的行为。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社会民众对保险的误解。
所以,保险是一个特别容易被误解的行业,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又说保险销售是最具道德感的职业呢?
part
2
保险销售是最具道德感的职业
在金融行业的三驾马车中,银行、证券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保险专做“雪中送炭”的事。
首先,我们来看银行。银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吸纳存款、放贷款。如果一个企业家很有钱,银行的信贷员会天天跟着他,问他需不需要贷款。企业经营得越好,银行越愿意多贷给他,鼓励企业家扩大生产,于是企业家就贷了很多钱。
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因为政策或者企业自身的缘故,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银行不但不会再贷款给他,还会第一时间追着企业催收上次的贷款,甚至会通过法律途径冻结企业的现有资产,这对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就是因为这样破产的。甚至有些企业家因此而跳楼。
我们再看证券。2015-2016年的股灾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行情来的时候,证券公司告诉客户,我可以借钱给你炒股,你可以融资融券,你可以用杠杆。然而,股市一跌,证券公司根本不经过你的同意,就把你的股票以跌停价卖出。有很多人都因此而倾家荡产,炒股跳楼的也屡屡见诸报端。
你看,有因为银行催贷跳楼的,有因为炒股亏损跳楼的,但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买保险跳楼的。
所以,我说银行和证券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保险专做“雪中送炭”的事。因此,从道德层面上看,我认为保险从业人员是最崇高的,情况越是糟糕,客户越是需要用钱时,保险从业人员就越会站在他的身边。
part
3
保险是很多高素质人员的终极职业选择
正是因为保险销售是最具道德感的职业,我们很多优秀的代理人都会用“大爱”、“做慈善”等词汇,来描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大家也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员在真正了解保险后,会主动加盟到这个行业中来。
我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广西的一位保险代理人,原职业是医生。她说之所以做出职业改变,选择保险销售,源于一次病房查房的亲身经历。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得了重病住院治疗,老人有一儿一女,都成家了。白天儿女来医院看他的时候,他跟医生说:医生,我都这把年纪了,您就别给我治了,让我明天就出院吧。可是晚上当医生来查房的时候,他却两只手紧紧地抓住医生,说:医生,您一定要救救我。
当着儿女的面,他说“不要治疗”,其实是担心子女无法承担那笔巨额的医疗费;而晚上本能的求生欲望,又让他恳求医生“一定要救救我”。设想一下,假如老人拥有充足的健康险,他还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吗?
肯定不会,所以,这样的经历让她下决心做好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为更多人送上保障,避免身边再有人遭遇这个老人类似的困境。
因此,做保险代理人给千家万户送上保障,和做医生给病人治病救人一样,都是在做善事,都是在救人。
我们TOP论坛的一位金牌讲师程晓奕,就曾经对一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这样描述代理人的职业:保险代理人和医生的职业有很相似的地方:都是在挽救生命!假如,今天有个人躺在你我之间,我给他三十万找您看病,您收他三十万帮他治病;没有您,他治不了病;可没有我的三十万,就算有像您一样医术高超的医生,他也没钱治病。我挽救的是一个人的经济生命,您挽救的是一个人的身体生命,所以,销售保险和治病救人一样伟大。
正因如此,很多高素质人员在认识到保险的功用后,都纷纷选择加盟这个行业。比如,做了7年儿科主治医生的石赞(西安)、小学校长邢火莲(福建)、大学老师张桂娟(黑龙江)、彭湃(浙江)、公务员赵春荣(河南)、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林晓红(山东)、拥有2家会所,3家公司的私营企业主王均珍(北京)、海归硕士白东华(深圳)…
他们说保险销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成人达己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们都愿意把寿险行销作为自己的终极职业选择。
既然选择了寿险行业,那如何才能在这个行业做好,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体现个人价值呢?
part
4
做“自尊、自信、自爱”的行业精英
任何一个行业,都只有那些处于行业顶尖的“精英”人物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赢得来自行业内外的认同和尊重。我在“寿险行业精英TOP论坛”第一期的报告中阐述过“精英”的内涵,呼吁大家要做“自尊、自信、自爱”的行业精英。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行业精英呢?
1
认同行业、认同公司
要成为“自尊、自信、自爱”的行业精英,首先内心一定要强大,而强大的内心来自对行业和公司的认同和热爱。一个不认同行业、不认同公司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精英。比如,我们都说房地产的泡沫大,质量不高,而像任志强、王石这些房地产的大佬永远都在说房地产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再比如IT行业的精英马云、马化腾,他们也永远都在说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哪些便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同样的道理,要想成为保险行业的精英,首先就一定要认同行业、认同公司、认同保险的意义和功用。只有真正认同了,才能在面对客户时坚定“利他而来”的立场,才能坦然面对客户的接受和不接受;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爱”。
2
坚持学习、坚持成长
行业精英是行业形象的代言人,他的形象就是这个行业形象的代表,他的专业水平就是这个行业专业水平的代表。那么,不同的专业水平会带来多大的绩效差别呢?
我曾经这样描述过:“不同的业务人员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绩效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同一个业务人员在不同的状态下,创造的绩效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同一个客户面对不同的业务人员,作出的购买决定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很多专业的代理人一年能做到1000万甚至上亿元的标保,而大部分的普通代理人一年可能连10万标保都达不到;这就是专业的精英代理人和普通代理人的区别,这也是营销的魅力。
而只有坚持学习、坚持成长,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匹配行业精英的专业要求。既然如此,寿险代理人应该怎么学习呢?
“一个人五年的时间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怎样的变化,取决于和哪些人在一起,听了哪些不一样的课程,或者读了哪些不一样的书!”这句话就是学习的路径和方法,我管它叫成功的捷径。就是不管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你只要做到这句话了,就一定会成功。
在我们寿险行业,要想成为一名行业精英,和“哪些人”在一起会帮助自己更快地迈向成功?就是和那些百万、千万标保精英在一起;听“哪些不一样的课程”能让你快速突破自我?就要听那些代表最前沿理念、最实战技能的课程;读“哪些不一样的书”能帮自己在专业上精进,快速成长?比如,企业主高端客户居多,你就要读一读吴晓波的《大败局》,职业经理人高端客户居多,你就要读一读卫哲的《金领》,这样,才更有助于你认识自己高端客户的“形”与“魂”…
我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学习,坚持成长,一定能够实现自己加盟这个行业时的梦想,成为一名行业精英,用专业为自己、为家人、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