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过这样一个场景:“自己在阅读了一些文字后,或者观看了某部电影后突然有感而发,在电脑的编辑文档面前跃跃欲试;而或看到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后触动良多,心生不由的微笑……”自己总是有很多话想表达成文字,可是当想法流到指尖的时候却捉襟见肘,好像直播信号突然中断了一般不知所措。
简要描述一下自己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候的处理方式吧。
1、想法萌芽
其实写作中的大多数的想法都是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是眼前经历的一幕感人的场景;或许是阅读到一段与自我生活相关的文字,引发了对人生的思索;抑或是与友人相约看了一场电影,某些桥段唤醒了内心的回应;还有是完整的处理完一件事项后,从中收获良多,不论是事情本身所带来的价值层面,也有过程中萌发的思考层面的潜意识收获等等。
言而总之,生活是一部作品的土壤,离开了肥沃的地表,也就难于耕耘出枝繁叶茂的收获。
2、零碎记录
既然写作来源于生活的感悟,那么在你需要提炼想法的时候必然要用到这些临时而且零散的素材。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在表述前还需要自己绞尽脑汁去回想构建这些场景和想法,个人觉得这样不单单是浪费时间,恐怕最后连刚刚萌生的“一股子热情”也会被扑灭,一个好的思考过程就这样被遗弃了。
所以要善于去记录这些临时的散落的片段,无论用照片,还是用备忘录,而或是印象笔记等辅助工具都好,如果你觉得对自身有启发意义的话,不要迟疑,去记录下来吧。
3、筛选过滤
列举出自己从生活片段中收集到的触动瞬间,然后用思考的筛子,对它们进行不断的过滤和整合,直到最后归结出一个思考的结果,也就是你本要表述的主题了。
这个步骤也是最难的,把所有的片段放到一个大漏斗里面,筛选一轮,去掉那些重复的或者不相关的片段,然后在重复进行下一轮的筛选。最后剩下一个想法的时候:哦,就是你了,我想要表述的主题。
4、思维导图
接下来要做的是第三个步骤的逆过程了,就是由起始的主题发散出去,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连接各个零散片段当时场景的所思所触。其实这个过程就已经是在构建表述想法的大纲了,而那些生活的片段可以成为你的引子,片段后面的想法则直接连接到你的主题,也就是作品的心脏所在。
5、想法输出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了,如果还会出现文章开头的场景“当想法流到指尖的时候却捉襟见肘”,那应该是前面4个步骤的缺乏。
想法输出围绕思维导图的脉络,用文字的力量让萌芽的想法开枝阔叶,成长为枝繁叶茂是思考收获。
6、润色检查
对眼前的盆栽修剪一下吧。
思考是人的高级生活形式,思考是智者的生存功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自由精神的人,在苦思中追寻真理的亮点,在净心时得以生命的升华。智慧源于读书与思考。思考是读书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但丁说过:“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象有人为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一样。”
其实除了写作这个问题,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所谓的“问题”出现吧,在这背后既有客观的原因所在:通讯设备的廉价便捷,直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即方便了咨询和信息的实时传递,但同时也侵占了自我独处思考的生活空间,间接提高了现代人对于处理冗余信息的能力要求。其实还有很多人学习进化的速度并没有时代快。
也有自我的思维短板限制,主要是自我的“懒惰”。面对充斥着铺天盖地的信息网络,不喜欢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提升自己整合筛选信息的能力,而是流水般输入输出这些信息(比如朋友圈的分享,微博的分享,互联网消费者促成了这些分享平台的成功,却不知自己能力的渐渐退化),信息的背后自我思考的附加成分越少,所接受传递的信息就越廉价,以致最后把思考的能力迷失其中。
所以,不间断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锻炼思维(比如保持阅读习惯,或者冥想的锻炼等都是很不错的方式),不要轻易被信息海洋淹没了自己思想的独处空间,就从保持记录想法的行动开始吧。
END.
我是阿凯古
原生态it男一名,后面叛逆去做了金融投资
现在兼职金融加IT,加各种健身,电影,旅游,文字,读书活动
希望您能喜欢我的文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