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八百的故乡情结
彭八百青年时期离开曲周去闯荡世界,广交天下朋友,无论是早年戎马倥偬岁月,还是晚年作画吟诗的悠闲时光,他一直都卷恋着生他养他的曲周老家,魂牵梦绕凤城一方热土。
彭八百热爱曲周,有着真挚的故乡情结藏在内心,扎根于骨子里。彭八百一生治有多方印章,其中常用的几方,比如“曲周老彭”,“曲周彭鸿恩”,还有“曲周人”。尤其“曲周老彭”一印多用于他的精品力作,也用于他和上层要员、社会名流交往的画作。在书画落款上,最常见“曲周彭八百”这一款式。老人在任何场所都称自己是曲周人,可见老人以曲周为荣,以生为曲周人而自豪!
彭八百在解放前己是北京城知名的“兰石大家”,京派画家的骨干成员。解放后因他和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特殊关系,更是声名显赫,蜚声画坛,195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后,他的国画创作达到了巅峰阶段。在繁忙的创作和广泛的社会交往之余,彭八百始终惦记着故乡曲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彭八百在北京琉璃厂,发现一幅曲周明代大书法家贾炎的书法作品,篇幅较大,店家开价较高。彭八百犹豫了好多时日,最后足足用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下来,寄到当时的曲周文化馆,附信嘱咐文化馆负责人要好好保管,让世人都能看到。后来这幅作品在文革当中莫名其妙的丢失了。
解放后彭八百每年都要给曲周文化馆寄来自己的画作,都是老人自己满意的作品,也是精品力作。他想让老家人,尤其喜爱书画的青年学生能够从中吸取营养,也祈盼老家能够把他的作品传承给后人。一直从事美术工作的朱风惠先生回忆说,文革初期,他在曲周一中读高中时,曾到文化馆看过彭八百的画展,展出书画作品二十多幅,画的多是兰石,画幅都不是太大。朱先生说自己喜欢上画画,也是受到彭八百的影响。那个年代,彭八百足足影响了三代人。
据彭八百重外孙女牛秀美回忆,彭八百去世前的有一年冬天,一位曲周有身份的故友,到京去看望彭八百,跟老人讲了一件事。说他寄回去的那些书画,都不见了踪影。老人听后,叹了长长一口气,半天说了一句话:“可惜了贾炎的那幅字。我的画丢失了没关系。”牛秀梅在一旁听的很真切,老人后来在多种场所都表露出对失踪的贾炎那幅书法作品的惋惜,因为老人为之付出过心血,又是曲周历史上名家力作,难得一遇啊!
与此同时,八百老人非常关注曲周的书画青年,热心培养、指导他们,鼓励他们。老人给他们来信,寄书寄画谱,寄自己的画作。老人在培养家乡美术人才方面不顾年事己高,凡来函者必亲自回复,凡求画者均无偿寄来,可谓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曲周博物馆曾展出彭八百两幅小画,一芍药,一牡丹,就是老人寄给曲周一位书画爱好者的,老人示范芍药和牡丹怎么画,二者区别是什么?
曲周县美协副主席李智民曾向我展示老人给他的亲笔信,信中写到:“智民老乡惠鉴,来函并菊花一件手气甚好,日久必能成名。我现在眼昏手颤,不能写画,兹检旧存一小幅兰花随函奉上,聊作纪念。”彭八百谆谆告诫李智民“学画必须学习题字,格式更得要好,不然即成俗家作品。”彭八百时年87岁,李智民16岁,尚是懵懂少年,去信冒然索画,老人没有嫌弃,没有摆谱,而是屈尊纡贵,带病回复并赠画作。信中寄托了八百老人对家乡美术青年的殷切希望,可谓恳语谆言,令人敬佩!此后李智民牢记老人教诲,无论从军,还是经商,几十年笔耕不辍,如今也是冀南小有名气的兰石画家了。
如今在曲周发现彭八百的书画作品和信函多是由这些当年的书画青年保存下来的。在曲周受到老人亲自指教的书画人才有李书澄,刘沛、贾鸿文,李智民等。在这个人群中,李智民年龄最小,是小字辈了。
最近,我了解到,鸡泽县有个画家赵服心(2016去世),当年也曾拜老人为师,保存有和彭八百交往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