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铁站,身后一个小哥飞速从电梯上狂奔而下,遁入即将关闭车门的地铁里。每天来来往往,有闲庭信步看着别人穿梭的时候,也有像今天早晨一路狂奔汗流浃背只为不被克扣迟到的二十元的时候。
有人说,现在的人太会算计而忘记了计算,计较着20元的薪水却忘了可能仅剩2万天的生命。前者随着时间大多会不断增值,而后者却是过一天少一天,这是一笔只出不进的账目。以从前的视角会想到要做好规划,要从长计议。而受过阿德勒思想的洗礼后,更喜欢这样的比喻:当你站在舞台中央,如果聚光灯对准自己,那么那一刻是看不见前排观众也看不见周遭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注意力)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所以最好的生活态度其实依然是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工作上近期总是遇到婚姻情感出现问题的访客,顾老大也会戏谑地说我——别人隔着屏幕以为自己是在和一个经历过婚姻的女人倾诉,问着你能理解吧?你说是不是?你懂吧?谁知道其实你只是个小女孩内心吐槽着阿姨你们的世界我真不懂。是的,我真的不懂,因此会一次又一次的共情错误造成来访者的阻抗,对着需要危机干预的个案觉得挫败,经受着愤怒与失望的双重煎熬。
可同时,又是因为有些懵懵懂懂,所以会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咨询过程中,最常听见的哭诉就是“ta变了”。只是,这真的是变化一方的错误吗?感情的解体,不是因为“ta变了”,而恰恰是因为你没变。就像随着时代的更替你会用智能手机换掉诺基亚老人机,会倾向于选择带有4G网络或wifi配置的新机,而非与一台可能连登陆2G网络都费劲的黑白机相伴自己的落伍。人人都需要安全感,也都会因为安全感而选择熟悉的事物。但当熟悉不再能够跟上新的需要,淘汰也就成为了必然。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除此之外更为根深蒂固的是,女性总被视为弱者,男性总是需要一种崇拜感,当家里的女性过于能干与强势,家庭就容易失衡,男性往往会向外寻求安慰。当离婚的噩耗凭空来袭,她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自责与怯懦,而后是愤怒与憎恨。然而感情是双方交流互动的结果,过错自然不在一方,如果她过得真的惨淡,她应该做的不是埋怨对方为何是个白眼狼,而是该反思自己,为什么要让对方学会以白眼狼的方式对待自己。这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道理所在。就像李梅老师时常说的,“亲密关系中,谁难受,谁改变”。一个女性只有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才拥有了被他人尊重的权力。
早晨在地铁站大家前胸贴后背的挤着时,身后一个女孩很可爱的对旁边的小哥说,“哎玛,我的头发被压住了,帮我拉出来一下”,大家都忍俊不禁的看着旁边小哥帮忙撩发。同样的,因为下车前人员位置的走动,被挤过来的小哥一推,站在我前方的长发女生的头发勾住了我衣服上的扣子。这时候女生不耐烦的转头用上海话说“挤什么挤啦!”很粗暴的拉回自己的头发。不知道是因为用力过猛还是头发缠的多,这一扯有不少断发残留在了扣子上。那一刻突然想到埃利斯的ABC理论。同一个刺激事件,因为不同的人对此的评价与行为反应不同导致了最终结果的不同,一切皆选择。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诞生美好,只是你真的愿意去把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