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险行业有一个被争论最多的话题:买保险是看公司品牌还是看产品。
- 代理人会说公司更重要,公司大服务好,大到不能倒balabalabala………
- 互联网大V会告诉你大小公司无所谓,产品更重要,反正保险保障基金给托底balabalabala………
究其原因,都还是屁股决定脑袋。
当然,每个人都是自带立场的,我也一样。
我的立场是:看情况。
在我看来买保险看不看公司品牌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产品保障和保费(性价比)并不是唯一标准,公司的稳定性和服务(品牌)也是需要考虑的维度,大公司历史悠久,积淀的服务细节肯定比小公司要好不少,要不要考虑公司品牌,还是要看具体险种对服务的要求高不高了。
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没有什么附属功能,事故界定简单,保障期内人死赔钱,受益人拿到钱合同OVER。
考虑到保险公司没有什么送花圈赠送墓地风水师的附加服务,所以定期寿险不用考虑大公司小公司,除了健康告知和免责条款外,只看是不是便宜就行了。
终身寿险
不同于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因为又有了储蓄功能和传承属性,就要考虑保单变更的便利性了。比如贷款有没有循环贷功能,贷款利率是否便宜,有无第二投保人,减保领取手续是否方便,能否对接信托等等。
而这些服务细节上,大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就有很大优势,而且有终身寿险需求的大多都是高净值人群,相对于保费是否便宜,他们更多看中的是从业者的法律知识和保单设计构架能力。
医疗险
医疗险的赔付频次较高,换句话说就是容易用到,所以买医疗险时需要考虑的维度更多。
首先要考虑保险公司背后的医疗资源,有些公司和医院会有深度合作,甚至会以入股并购医院的形式走后门(绿色通道服务)。
都知道国内医疗资源是严重稀缺的,比如上海的质子重离子医院,经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高达90%,但是三年来,只接收了1263例患者,平均一年也就315例。
面对这么稀缺的医疗资源,有时候一张保单比钱更好使。
选医疗险其实就是在选保险公司背后的医疗资源,想要去私立医院甚至去国外看病最好选择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有私立和海外医疗资源的公司,如Bupa、MSH。
当然一份价钱一分货,这种高端医疗一年几万的保费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太过昂贵了。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买百万医疗或者可以去特需部看病的中端医疗险足以。
像百万医疗这种保险,我们更应该看重产品是否稳定。
小公司的产品销量低,如果赔付率过高是会有停售隐患的,此时被保险人不符合健康告知那就会面临无法再买医疗险的境地。
所以只推荐大公司产品,大公司的医疗险销量高,用户基数大,停售风险较低。
另外观察一款医疗险是否优势,可以看产品是不是在一直更新迭代,这就比一本好书会重复再版一样。
重疾险
重疾险虽然理赔频率很低,仅次于定期寿险,但又会比定期寿险的责任界定复杂许多,所以很多人并不太放心小公司的赔付。
但实际理赔中,并不会出现大公司赔小公司不赔的情况。
保险公司不赔只有以下几种可能:
- 等待期内出险(带病投保)
- 未如实健康告知(没有诚信)
- 非保单保障范围(不保此病)
- 达不到赔付标准(病的太轻)
重疾险我更倾向于保障是否给力,因为这不是赔的快不快,而是能不能赔的问题了。虽然大公司的理赔流程可能会比小公司快那么一两天,但对我来说并不是太大问题。
不过除了保障责任,公司稳定性上也是需要关注的。
有些公司经常会出一些激进的赔钱货产品,长此以往肯定会降低公司偿付能力, 某些僵尸企业如中法人寿,偿付能力跌倒-6138.92%,长时间保费收入为0,人员流失,连客服电话都打不通。
所以不建议买连年亏损、公司股东太弱鸡的终身重疾险。
意外险
一分价钱一分货,最便宜的意外险往往是最容易出理解纠纷的,条款里多少都会有些“坑”,需要看清楚免责条款。而外资品牌就比较规矩了,保障和理赔体验会甩出内资几条街,尤其是出国旅游的旅行险,有些外资公司如AIG,会有自己的专机救援服务。
总结一下,大公司小公司各有自身优势,在更需要服务加持的险种当中,我更倾向于大公司的产品,在产品责任简单保障期间不需要什么服务的险种上我更倾向于保障好,价格便宜的小公司产品。
保险行业有个不可能三角,分别是:品牌名气大、保障全、价格优。
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好处都占了。
比选产品、选公司更加重要的是选人。
没有完美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是在产品、品牌和价格三个维度上进行平衡,每个产品都有其优势,同样也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对于产品的选择,关键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好,一味的进行产品比较,反而有些舍本逐末。
因为,明年的产品肯定比现在的会更好。
找对靠谱的人,得到客观真实的信息,通过全面分析自身需求和风险缺口,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再加上从投保到理赔专业又省心的服务,从这点而言,选人的重要性远远要高于选产品和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