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学说话,你应该知道的都在这里了(建议收藏)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孩子在12-13个月大左右开始说话、18个月大左右开始说短语、2岁左右可以说简单句子、然后3岁左右就可以说语法比较复杂的句子,最后5岁左右就基本上掌握了全部语法,和大人的表达已经相差无几。

虽然不同的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上面同样的语言发育过程:

先会说单个词语、再会说短语、然后简单句子、再然后复杂句子到最后掌握全部语法。

整个婴幼儿期,尤其是开始说话之前,除了身体发育,父母最关注的应该就是孩子的说话了。孩子如果开口相对晚一些,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会着急;当孩子第一次说出“mama”和“baba”,相信也会让大部分父母觉得很甜蜜。

父母如此关注孩子说话确实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学会说话才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学会说话不仅让孩子的沟通能力达到全新的高度,而且语言发育和大脑发育也是相辅相成的,孩子说话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孩子大脑发育的水平。

从出生到3岁左右可以说完整的句子,3年时间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婴幼儿到底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在这期间父母又可以做些什么帮助自己孩子的语言发育?到底要不要让孩子从小学英语呢?关于孩子学说话的这些疑惑,或许你也好奇过。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婴幼儿学会说话必须要学会的语言五要素 ;

二、婴幼儿到底如何学会说话的;

三、婴幼儿学说话的四个阶段以及注意事项;

四、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双语以及如何让孩子双语?

相信会对所有关注孩子学说话的父母都能有所启发。

一、婴幼儿学会说话必须要学会的语言五要素

语言是大部分人一生获得的最复杂和最抽象的知识之一,孩子到底需要学会什么才能做到精通说话的呢?

经过许多年和成千上万次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孩子必须过五关斩下五种知识才能做到:

01 音素知识

音素指的是一种语言中使用的声音的最小单元,比方说[an],包含[a]和[n]两个音素。和语音的区别是语音关注的是具体的发音,关注的是声音的具体层面;而音素主要关注的发音之间的差异以及哪些发音组合起来会在一种语言中有意义,关注的是声音的抽象层面。

每种语言都只使用了人类能够发出声音的一个子集,地球上6000多种语言,没有两种语言使用完全一样的音素体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外语听起来有时候非常奇怪。

很显然,孩子要想听懂别人说话和说话被别人明白,必须要学会如何区分、发出和组合这些他们母语中的声音。

02 词法知识

词法关注的是词语是如何由声音组成的。比如婴儿会知道自己每天吃的是“m-a-m-a”(不是”b-a-b-a”)喂的“n-ai”(不是“m-ai”或者“n-an”)。

在英语中,这些规则除了包含音素如何正确组合可以组成有意义的词语之外还包含加“-ed”成为过去式和通过添加“-s”成为复数的规则,另外还包含其他给词语添加前缀或者后缀的规则。

03 语义知识

语义指的是词语和句子表达的含义。

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元是词素,汉语有三种词素,其中半自由词素是从规范词素里面分出来相对自由一些的词素。

  • 自由词素:

    可以自己独自成为词语,比如“门”、“走”、“姨”。

  • 规范词素:

    不能自己成为词语,但是和自由词素组合在一起可以改变意义,比如”阿“自己不能成为词语,但是可以和“门”组合成阿门改变了“门”的意思或者和“姨”组合成阿姨改变“姨”的意思。

  • 半自由词素:

    不能独立成词,但可以和其他语素自由地组合成新词的词素,比如人民和民主的“民”就是半自由词素。

孩子也必须学会词素的意思 - 他们代表的特定物品、动作和关系,包括词素可以被组合成更复杂的意义(句子)。

04 语法知识

这个我们一般都很熟悉,指的是语言的结构 - 指定词语和语法如何组合来生成有意义句子的规则。

比如下面三个句子:

  • 妈妈小明打了。
  • 小明打了妈妈。
  • 妈妈打了小明。

即使很小的说汉语孩子也能发现第一句违反了语法规则,虽然这个顺序在别的语法不同的语言比如法语中可以被完美的接受。

后面两句语法都对,包含同样的词语,但是传递的意思截然相反。词语的含义和语法加在一起赋予了整个句子含义。

在孩子学会语法规则之前,父母会利用场景线索来理解孩子的简单句子。一旦孩子开始理解和使用恰当的语法,他们的沟通技能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05 语用知识

语用知识指的在社会背景下有效和恰当使用语言的原则。

想象一个6岁的姐姐给2岁的弟弟解释游戏的规则,姐姐必须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使用弟弟可以理解的词语和语法来做到有效沟通。

另外,语用知识也包含社会语言学知识 - 不同文化关于语言使用的特定规则。比如在一些文化中很常见的词语,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却非常忌讳。

而且要做到最有效的沟通,孩子也必须学会考虑他们所处的环境、说话的对象和听众已经知道的、需求的和想听的才能做到。

到这里我们介绍了孩子学会说话必须要分别学会的语言五要素,孩子是如何学会的呢?我们进入下一部分。

二、婴幼儿到底如何学会说话的

上面我们提到了,语言是人类最复杂和最抽象的知识之一,然而很多婴儿会走路之前就开始说话,2岁左右就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5岁就已经学会和使用母语中的大部分语法。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在没有正式上过一天语言课的情况下做到的。

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和回答和孩子发育相关的所有问题一样,也绕不开先天和后天的争论。

后天论的支持者认为语言明显是后天学会的,比如中国孩子都会汉语而日本孩子都会日语。

而先天论的支持者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预先设定好的生理进程,这套进程在儿童期运作的最为有效,比如全世界儿童的发育进程都差不多。

两派各有各的道理,历史上,两派是水火不容,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过两派也各有各的局限,都有完全无法解释的现象。

随着人类对自身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越来越深,互动论也随之成为目前的主流观点。

互动论融合了前面两派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在儿童生理倾向、儿童认知发育和每个孩子面对的独特的语言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习得的。

01 生理倾向和认知发育的贡献

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婴幼儿习得截然不同语言过程中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性,比如全世界的婴儿都是在1岁左右开始说话,比如他们最开始会的一批词语也非常类似,再比如他们都是在2岁左右可以说出短语和简单的句子......这也意味着先天确实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孩子天生的并不是任何特别的语言知识或者语言处理技能,发育相似是因为全世界的孩子的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 人类,所有孩子共同拥有的身上最复杂的器官-大脑,相比其他器官成熟的非常慢。

这让孩子会在大概相同的年龄倾向于拥有类似的想法,比如他们在2岁之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 他们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和他的想法一样。

这些想法会在他们和大人的日常互动中积极的被表达出来,因此他们的语言发育进程也都类似。

很多证据显示认知发育和语言发育之间有联系。比如,语言是一种象征系统,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指代物品和动作。婴儿一般在12个月左右发出最初的有意义的词语,他们也是在那个时间段开始明白语言的象征作用。

而且,婴儿最初会的词语也都围绕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或者他们已经做过的动作,也就是他们当时在认知发育上已经获得的知识。

总之,孩子生理上确实做好了习得语言的准备。然而,准备的是强大的慢慢发育成熟的大脑,这让孩子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也让他们有更多可以说的话。

然而,这不意味着生理的成熟和认知发育可以完全解释语言发育。比如符合语法的对话就来自于沟通必要,随着儿童的词汇量达到100-200之间,他们必须找到方式来组织这些词汇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说话。

02 语言环境的贡献

语言作为孩子沟通工具的一种,是在孩子和大人试图互相明白对方的互动下逐渐发育成熟的。

a. 从共同活动中学习

远在婴儿开始说话之前,大人就会不停给他们演示对话是需要轮流的,即使轮到婴儿的时候他们能做的还只是微笑或者呀呀学语。

随着大人持续和婴儿对话,他们共同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婴儿掌握语言的规则。比如,父母或许会在孩子睡前给孩子读孩子喜欢的绘本并且问孩子:

这是什么?

或者

小猫是怎么说的呀?

这可以重复给孩子机会学习对话是需要轮流的、东西是有名字的、提问和给答案是有正确方式的。

b. 从婴儿导向对话中学习

为了和孩子有效沟通,全球的父母都会使用“父母语”(或者婴儿导向语言)对婴儿说话,婴儿会更关注这种说话方式,而且也能更多的处理其中包含的信息。

婴儿最开始从父母的说话中学习语言的声音,然后再学习词语。其实,远在婴儿明白父母说的词语的意思之前,婴儿看上去也能通过父母说话的语调获得一定的信息。比如:

不要吃这个!

或者

哇,真棒!

婴儿能感受到上面那句表达的是不鼓励,而下面那句表达的是鼓励。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父母也会不自觉的慢慢增加句子的长度和复杂性。最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在任何时间,父母说的句子比起孩子的都略微更长和更复杂一些。

孩子在明白父母说话的过程中,尤其在父母重复表达他们的想法的时候,孩子会持续接触新的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

c. 从反馈中学习

语法规则并不是孩子通过直接模仿父母也不是通过大人有意识的教掌握的,而是从父母给予的反馈中学习的。

父母发现孩子的说话语法不对,肯定需要纠正,但是最理想的做法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说的不对,而是直接重新正确表达来延续对话,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说的应该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想喝水的时候说:

水喝。

大人可以这样回应:

哦,你渴了,你想喝水对吧。

孩子会从这样的反馈得到快速提升,父母经常这样做,发现孩子确实对语法规则学得更快。

父母可能对语法正确的句子会简单的保持或者继续对话。通过不修改孩子的表达,大人也给孩子一个很强的信号,孩子说的是语法正确的。

d. 对话的重要性

显然,孩子只是听别人说话是学不好语言的,孩子必须积极的使用语言才可能掌握语言。

比如父母失聪,孩子听力正常,孩子只看电视是学不会语言的,但是这些孩子只要每周花5-10小时的时间和其他大人在一起,大人和他们经常说话,就会有正常的语言发育。

虽然有些文化(比如美属萨摩亚),大人很少反馈孩子的语言或者使用婴儿导向语言,儿童获得语言也没有明显的延迟。

然而,即使这些儿童也经常参与社交互动,语言也会被经常使用。和人互动是掌握语言的关键。

03 总结

语言发育是先天和后天复杂互动下的结晶。

孩子出生就带有人类独有的强大的大脑,大脑慢慢发育,孩子也会提升认知,然后他们就有分享给别人的冲动,从而学习语言也成为必要。

然而,语言必须在对话中才能学会,和大人的对话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和语言发育。

img
img

随着孩子的神经元系统持续发育,和部分被他们接受的语言输入刺激,儿童的智力逐步成长,因此他们可以逐渐学会复杂的表达,这样随之也让父母提升了回答和表达的复杂性。

换句话说,孩子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丰富的、响应及时的、越来越复杂的、他们本身也参与创造的语言环境习得的。

三、婴幼儿学说话的四个阶段以及注意事项

01 前语言期(出生到12-13个月)

为什么应该用“父母语”?为什么对婴儿说话要用对话的方式?为什么福建人成为“胡建棱”?......

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孩子前10到13个月语言发育的“前语言期”说起,也就是他们还不能说出有含义的词语的阶段。

虽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发出“mama”或者“baba”的声音,父母经常以为他们已经会叫妈妈或者爸爸了。

然而,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只是能够发出这些声音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说的“mama”或者“baba”可以用来表示自己的妈妈或者爸爸。

不过,即使很小的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他们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对大人的说话响应度非常高。

a. 从出生就积极响应大人的说话

新生儿就很关注和喜欢听人说话,他们可以区分出说话和其他的声音,比如吃奶的时候,如果听的是说话的录音比起器乐或者其他有节奏的声音,他们会吮吸的更快。

当大人对着他们说话,他们经常会睁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有时候甚至会自己发出声音。

3天大的婴儿已经可以认出妈妈的声音,相比其他陌生女人的声音会明显偏好妈妈的声音,而且,他们也能开始区分不同语言里面的声音模式,比起外语他们也会更偏好妈妈说的语言(怪不得母语的名字是母语)里面的声音模式。

1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和大人一样区分辅音比如ba、da和ta,到2个月大,他们甚至可以识别出一个特别的发音仍然是同一个声音,即使被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调或者强度说出来。

事实上,很小的婴儿对语言中声音的区分能力要远远强于大人,他们都天生是世界公民,可以区分世界上所有6000多种语言的所有声音,但是大人早就永远失去了区分母语中不重要声音的能力。

比如福建的各个闽语分支里面都没有”f“这个音,所以他们在婴儿期一直没有听到过这个音,因此从小就永远失去了区分这个音的能力,他们口中的“福建”也就成为我们听上去的“胡建”。

能够区分说话的声音和非说话的声音以及区分不同语言声音的能力,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出生后的前几天和前几周获得的。不管哪种情况,婴儿都已经做好了解码别人说话的充分准备。

b. 还能从语调中获得线索

当大人尝试和还不会说话的婴儿沟通不同的“信息”时,婴儿也能从大人说话的语调中获得线索。

比如,如果婴儿转头了,大人会升高语调来重新获取婴儿的注意力,

这里,看妈妈。

再比如,如果孩子哭了,大人会降低语调来安慰孩子:

没事没事,妈妈在这里。

这些不同的语调经常可以成功的影响婴儿的心情或者行为,而且2-6个月大的婴儿还会经常发出声音来响应,匹配他们刚听到的语调。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可以区分不同的语调而且也知道不同的语调有不同的意思。

在第一年的后面半年,婴儿会变得对语言的“节奏”更感兴趣,这帮助他们分割他们听到的说话,首先分割到短语,然后在分割到词语。

”父母语“的一个特点是是在拉长的韵母发音后面暂停,这可以给孩子清晰的一个短语结束和另一个短语开始的线索,比如”我们吃饭吧“这句话用“父母语”会被这样说:

我们(wo meeeeen)/吃饭(chi faaaaan)/吧。

到7个月大,婴儿能够识别短语并且开始偏好听到包含自然停顿的,而不是停顿插入到不自然位置比如一个短语中间的说话。

到9个月大,婴儿对更小的说话单元开始更敏感,比如更关注大人说话里面的声音组合,也就是关注起词语的边界。

到第一年的最后3个月,婴儿会越来越熟悉他们母语里面的声音,这也让他们能够越来越清楚的分辨出单个的词语。

这提醒我们最好用“父母语”(婴儿导向语言)来对婴儿说话。

c. 不能说话并不能阻挡婴儿表达的欲望

除了哭之外,第一个发声的里程碑是在2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可以发出类似韵母的声音,这些“oooooh”和“aaaaaah”很可能在婴儿处于清醒、警觉、干燥或者满足的时候发出来。

到4-6个月大,婴儿已经在他们的发声里面增加了辅音,比如很可能已经可以发出元音/辅音组合的重复比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mamama”或者”bababa”。

然后,10到12个月大的婴儿经常可以对特定的状况发出特定的声音,比如婴儿自己把玩玩具的时候开始发出“aaaaaah”的声音,婴儿能发出这些声音意味着他们开始意识到特定的说话声音表示特定的意思,他们也已经开始准备说话了。

d. 对话是要轮流的

在前6个月,当大人正在对婴儿说话的时候,婴儿也会开始自己发出声音。这个阶段的婴儿还把说话看成是一种发声的游戏,他们以为发出声音可以给大人伴奏。

但是到7、8个月大,大人说话的时候,婴儿会开始保持安静,他们开始知道对话的第一个规则:当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说话,很快会轮到自己说。

学会轮流或许是因为父母经常对婴儿说一些话之后,等待婴儿反应之后再继续对婴儿说,并且期待下一个回应,如此反复。

因此,大人和婴儿互动的方式可以帮助婴儿明白对话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这也提醒我们对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说话时,可以采用正常和其他大人对话的方式,比如说完一句话保持停顿,等待婴儿的反应然后再继续说下一句。

e. 还会手势和非口头沟通

到8-10个月大,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就开始使用手势和其他的非口头沟通方式(比如面部表情)来和父母沟通。

两种最常见的是手势分别是:

  • 婴儿通过指向或者触摸一个物品来引导别人对一个物品注意,比如指着天上的飞机邀请父母一起来看飞机;
  • 婴儿指向他想要的东西来尝试劝说别人做一件事情,比如通过指向糖果表示想吃或者拉父母的裤腿表示想让抱抱。

当婴儿开始说话,他们会继续使用手势或者语调来辅助他们1个词或者两个词的说话来确保他们的消息被大人明白。

最终,一些这样的手势变成了和词语一样有用,比如一个1、2岁的孩子或许会举起胳膊表示想被抱起来,再或者模仿小狗气喘吁吁来表示家里面的小狗。

实际上,利用手势来辅助说话随着说话变得更复杂反而会增加,不仅孩子如此,所有年龄的人都会大量使用手势来辅助自己说话。

06 确实还不明白词语的意思

虽然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就已经学会了这么多,但是就像我们开头就提到的一样,大部分的婴儿在1岁之前并不能发出有含义的词语,尽管很多父母经常以为他们至少明白父母说的一些话。

一般到12-13个月左右,婴儿才开始明白单个词语的含义。

02 单个词语期(12-13个月到18-24个月)

a. 不要急于纠正发音

大部分孩子会在12-13个月左右进入正式说话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孩子说话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经常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的意思,比如用“抱”来表示“抱抱我吧”。

因为受自己可以发出声音的局限,大部分孩子最开始说的词语只能被身边亲近的人理解。

不过发音发育发生的非常快,到第二年的中期,孩子可爱和创新的发音已经逐渐开始变得更符合规则,他们的发音虽然还经常是简化版的,但是已经理解起来更容易了。

事实上,这些早期的发音错误在各种语言中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而且都很难被大人纠正过来,这意味着发音不准的原因很可能源于生理的限制,也就是孩子的声道还不成熟。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发音,我们可以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一遍孩子说的,确认没有误解孩子的意思即可。

随着孩子长大,声道发育会越来越成熟,他们也有更多的机会来解码大人说话里面的声音组合,这些练习让孩子的发音错误变得越来越少,大部分4、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在大部分词语上的发音上达到大人的水平。

b. 词汇量增长的先慢后快

幼儿刚开始说话的前几个月,词汇量的增加会有些慢。大部分孩子词汇量达到10个之前,或许3到4个月已经过去了。

不过之后学习词语的速度会开始飙升,到18-24个月之间,孩子或许每个星期就可以学会10-24个新词汇。

大部分父母都会发现,那个阶段的孩子看上去充分理解了每件东西都有名字的事实,开始饶有兴致的学习起能学到的所有名字。

一般情况下,2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说出接近200个词汇,能理解的词汇应该还要远远更多。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喜欢说什么呢?

研究人员研究了18个幼儿会说的最初50个词汇,发现接近2/3的早期词汇指的是物品,包括熟悉的人。

这些物品几乎都是要么被孩子把玩过的,比如“球”,“车”,要么是能移动的,比如动物或者交通工具。婴儿很少会说类似盘子或者椅子这些不能拿来玩也不会移动的物品。

当然,幼儿最初的词汇也有一些用来表达他们熟悉的动作,比如”吃”、“拍”。

c. 多感官体验加速孩子的词汇学习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婴儿明白和使用的词语很多是通过大人用“父母语”告诉孩子物品名字并且利用其他动作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线索的情况下学会的。

比如父母用手指着孩子手中的皮球说:

这是一个皮(piiiii)球(qiiiiiu)。

利用这种方式,孩子对”皮球“的学习,除了很容易吸收的听觉信息之外,还有视觉信息(因为父母的手势和眼神,他们会去看皮球)和触觉信息(手的触摸),因此学起来也会容易的多。

同样道理,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和狗狗一起玩过,学会”狗狗“的可能性比起只是在绘本上看过狗狗的孩子也要高的多。

这也是为什么建议父母要经常指着物品用“父母语”告诉孩子物品的名字或者正在做的动作的原因,这样至少保证了听觉和视觉的输入。

d. 会说的少但懂的多

幼儿如何明白词语意思的呢?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会采用快速匹配的办法,也就是他们只需要听到一个新词用来指代一个物品几次之后,就会快速获取和记住这个新词代表的是这个物品。

即使13到15个月大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快速匹配学习新词语的意思,相比动作的名字,物品的名字在这个阶段会更容易被学会。

快速匹配能力随着年龄会显著提升,到24个月大,即使在别的事物正在竞争他们注意力的情况下,孩子在快速匹配新词和事物上的表现也会更好。

既然13-15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快速匹配词语的意思,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说如此少的词语呢?

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能说的的词汇量或许远远落后于能懂的词汇量,12-15个月大的孩子通过快速匹配可以知道许多新词语的意思,但是说的时候还不能从记忆中把这些词提取出来。

e. 指代清楚降低孩子学习困难

我们告诉孩子物品名字的时候应该尽量指代清楚,从而让孩子更容易快速匹配。

虽然孩子有惊人的快速匹配能力,不过他们对词语的理解还是经常会出错。

  •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经常使用一个词语来指代更广范围的事物,比如孩子会用“狗狗”来指代所有有毛的,四条腿的动物。
  • 另外一个常见的错误刚好相反,用一个词语来指代更窄范围的事物,比如,孩子认为只有巧克力曲奇饼干是“饼干”或者只有薄荷糖才是“糖”。

出现这两种错误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快速匹配引起孩子的分类出现了问题。

孩子解码新词语的意思,有时候会因为不清楚新词语到底指代的是什么而变得非常困难,比如一只猫经过一辆车,妈妈指向它们说:

看,那里有只猫。

孩子必须决定到底“猫”指的是四条腿的动物还是四个轮子的车,即使把车排除掉,仍然不清楚到底指的是四条腿的动物、动物的耳朵、动物走路的姿势还是发出的“喵”声。

f. 推导词语意思的策略

如果词语指代的到底是什么不那么明显,比如妈妈指着一只刚好在一辆车前面的猫对孩子说:

看,那儿有只小猫。

孩子需要想办法确定“小猫”到底指的是四条腿的动物还是四个轮子的车。

2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对上下文线索非常敏感,这可以帮助他们推导大人说话里面提到新词的意思,比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妈妈继续说:

小猫走远了。

孩子如果知道“走”的意思就会推断出正在走动的动物才是“小猫”。

除此之外,2岁的孩子还有大量其他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推断出一个新词的意思:

  • 孩子会默认词语(名词)代表的是整个物品,而不是物品的一部分,比如上面例子中的“小猫”,孩子会默认说的是整只动物而不是动物的耳朵或者腿;

    这提醒我们对刚开始说话的孩子暂时不要说物品具体部分的名字,比如先不要告诉孩子车上有轮子、车门。

  • 孩子会认为每个物品只有一个名字,不同词语对应不同的物品;

    这提醒我们对刚开始说话的孩子尽量使用同一个词来描述同一个物品,比如一个杯子,尽量不要今天说“茶杯”,明天说“水杯”。

  • 当大人使用多个词语来描述一个物品,孩子会推断不熟悉词语意思;

    比如大人指着一条小狗说:

    看,那里有只大狗哈士奇

    如果孩子已经知道大狗的意思,他们就会推断哈士奇指的是大狗的种类。

    这提醒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渐增加信息量,否则,如果孩子还不知道大狗什么意思,大狗,哈士奇会让孩子很迷惑到底指的是什么。

g. 通过语法线索推导词语意思

孩子还会通过词语在句子中使用的方式来推导词语的意思,比如根据一个词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来推导词语描述的是物品本身还是物品的特征。

2岁的孩子就会用熟悉的动词来推导新的词语描述的是什么物品。比如:

爸爸正在吃藕片

孩子知道的意思,就会推断出藕片是爸爸正在吃的带孔食物,而不是桌子上的其它食物比如白菜、豆腐或者牛肉。

到3岁大,孩子会精通于从语法线索中推导词语的意思,因此当一个新词汇描述的事物不清晰,相比通过上面提到的几个策略推导出的意思,他们会更相信通过对句子结构的理解推导出来的意思。

h. 故意犯错从而得到纠正

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犯一些语义错误,但是很多时候其实他们知道自己说的不对,比如2岁的孩子可能会把马也说成,但其实他们很可能可以分清狗和马。

只不过因为他们的词汇表非常有限,他们暂时不知道比更好的词语来描述,而且孩子知道自己说错了会被大人纠正,比如妈妈可能会这样纠正:

那是,你可以说么?来,和我一起说,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只能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说话,当他们想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时,也会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比如下面三个汤分别表达了三句话:

  • 汤?好奇饭桌上的是不是汤:那是汤么?
  • 汤。确认端给自己的碗里面是汤- 哦,真是汤哦。
  • 汤!请求再要一些 - 再给我一些汤吧。

这种一个词句子的意思终归非常局限,因此他们也知道一个词的消息经常是含混不清的,如果想被明白还需要用手势或者语调来作为补充。

从18-24个月左右开始,大部分孩子会进入了语言发育的下一个阶段,开始说短语和简单的句子。

03 ”电报式说话期“

18个月-24个月左右是儿童语言发育的第一个爆炸期,这个阶段的词汇量会突飞猛涨,孩子也开始可以说简单的“句子”,比如“爸爸吃”,“我喝”。

这些早期的“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式说话”,因为就像电报,这些“句子”只包含重要的实词,比如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那么重要的部分比如介词、语气词、连词等等都被省略掉了。

孩子强调名词和动词,然后省掉其他部分并不是因为其他部分没有作用。这个阶段的孩子很明显对别人说的语法完整的句子理解的更好。

他们这样说话是因为受到自己处理和发出声音的限制,只能发出很短的句子,因此省掉相对不重要的部分,留下那些重要的名字和动词来做更有效的沟通。

a. 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的电报式说话

电报式说话方式虽然省掉了很多语法部分,不过也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比如孩子会说“妈妈吃”,而不是“吃妈妈”。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意识到一些词语顺序比起其他的会更容易的传递信息。

因为表达的局限,孩子经常在不同的上下文使用同样两个词的“句子”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比如同样一句“妈妈袜袜”,如果孩子手里拿着妈妈的袜子,他的意思应该是“妈妈,这是你的袜子”;如果妈妈正在给他穿袜子,他的意思很可能是陈述妈妈在给自己穿袜子。

因此要想明白电报式句子的意思,除了考虑句子本身,还需要考虑这些说话的上下文。

b. 开始考虑语境

早期的句子因为不完整,意思经常含混不清,孩子也会加上手势和利用语调线索来确保他们的消息被明白。比如同样一句“爸爸水”,如果用的升调,很可能是在问“爸爸,你喝的是水么?”;如果用的平调,则很能是在向爸爸要水喝。

这些非口头信息在实际沟通中其实非常重要,即使语言非常熟练的大人之间沟通也有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这些非口头信息表达的。

孩子也开始对其他可以帮助有效沟通的因素非常敏感,比如2岁的孩子已经非常清楚对话是要轮流的,他们对对方结束一轮表达的信号非常敏感,而且他们也会使用同样的技巧告诉对方该对方说了。

2-2岁半大的孩子也知道应该靠近说话对象或者不得不距离比较远的时候就提升音量,而且他们选择对话主题或者发出一个请求,会开始考虑说话对象对主题和请求的了解程度。

他们会更喜欢聊说话对象还没分享过的或者不知道的,他们发出请求比如要一个玩具,如果他们知道大人不知道玩具在哪,他们会用手势帮助大人找到玩具。

实际上,2岁半的孩子甚至会观察大人对他们说话的响应,如果发现大人误解了,他们会澄清他们的表达。比如孩子要大人递给他一个玩具车,如果发现大人在找别的玩具,他们会继续澄清他们的意图。

最后,孩子也开始学习礼貌的表达,比如需要礼貌的发出请求,他们也开始明白别人的对话里面的礼貌和不礼貌部分。

虽然父母很少刻意的教孩子语法,但是一般都会很刻意的在社交礼仪上指导孩子,比如别人送孩子礼物或者帮助了孩子,孩子应该说谢谢。

总之,大部分2-2岁半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在很多不同的语境中应该如何恰当表达,而且通常已经可以做到让大人明白自己的意思。

04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育

大部分孩子从2岁半左右可以说简单的句子,然后到5岁,他们可以说的句子已经非常复杂,基本接近大人水平了。

从28个月到35-38个月,短短的7-10个月,大部分孩子会经历一个非常快速的语言迸发期,这期间他们开始使用基本词法和语法,语言能力突飞猛进,让他们能够否定别人的提议并且问出组织很好的问题。

1. 掌握转换句型的规则

每种语言都有从陈述句变成疑问句、祈使句的规则。在大概2岁到2岁半,大部分孩子就可以使用一些陈述句的变化形式。除了一步一步学会这些变化规则,孩子还学会提问、否定提议和说出更复杂的句子。

比如从会说基本的陈述句:

我在吃饺子。

然后学会说它的变化形式,比如:

  • 你吃的是什么?
  • 我吃的不是饺子。
  • 吃饺子!
  • 我在吃饺子,妈妈在吃面条。

a. 学会提问

是否问题和Wh问题在几乎所有语言中是通用的:

  • 是否问题:

    这种形式简单,一般掌握的也比较早。

  • Wh问题:

    比如谁(Who)、什么(What)、哪里(Where)、什么时候(When)或者为什么(Why),这种问题会相对晚一些。

孩子早期也会经常利用单字句(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个句子)配合升调提问,比如:

狗?

来问那是狗么。

Wh词也经常用在简单句子里面来表达简单的wh-问题,比如

爸爸吃什么?

然后会慢慢学会加上助动词

爸爸在吃什么?

b. 学会否定句

否定句也是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全世界的孩子最开始表达否定都是简单的把“不”放在他们希望否定的词语和短句前面,比如:

不青菜。

如果不看上下文,这些也经常是表达不清楚的,之后他们会学会更加完整的表达:

不要吃青菜。

c. 学会复杂句子

到3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就开始说一些相对复杂的句子,比如用连词来组合简单的句子。

到学龄期结束,大概5、6岁,孩子学会语言的大部分规则,说话已经和大人差不多。

2. 学会根据说话对象调整表达

他们也会习得让沟通更有效并且帮助完成沟通目标的大量对话技能,比如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明白言外之意。

3到5岁的孩子也开始明白为了有效沟通,他们需要根据说话对象调整他们的说话方式。

比如4岁的孩子分别给2岁的孩子和大人介绍新玩具,对2岁的孩子,他们的句子更短,而且会使用2岁孩子更容易明白的词语,比如“看这里”;对大人,他们会使用更复杂的表达,而且也会更礼貌。

3. 学会澄清别人的表达

有效的沟通者不仅需要自己表达清晰的消息,而且也能识别别人说话里面不清晰的信息并且加以澄清。

大部分3到5岁的孩子开始利用上下文线索帮助他们澄清模糊的消息,比如3岁的孩子也能识别不可能的要求:

把沙发给我拿过来。

他们也知道如何澄清,比如他们会说:

什么?

或者问:

为什么?那也太重了。

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整个语言发育过程,以及过程中父母可以做什么帮助儿童的语言发育,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介绍完了。

四、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双语以及如何让孩子双语?

很多人认为婴儿出生之后如果接触不止一种语言,开口说话会比只接触一种语言的孩子晚。

其实上世纪60年代之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更夸张,那时候的研究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就接触两种(或更多)的语言,那两种(或更多)语言孩子说的都不会流利,不仅如此,孩子的智力发育都可能被耽误。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双语儿童的语言同样流利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尽管在3岁之前接触两种语言的孩子开始会经常把一种语言的发音和语法规则应用到另一种语言,不过到3岁,他们会很清楚两种语言是独立的系统,每种语言都有它适合的场合。

到4岁,他们不仅可以把母语说的非常流利,而且依赖于他们接触的多不多,第二语言也可以非常流利。

不仅如此,即使婴儿期没有接触第二语言也没有关系,因为即使学龄前的孩子在3岁之后,也就是当他们已经熟悉母语之后再开始学第二语言,他们也可以做到不超过1年就能在第二语言上接近母语的水平。

02 双语儿童还有认知优势

双语儿童不仅语言同样流利,而且在认知能力上也有很多优势,他们的IQ一般更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更高,比如更容易识别发音、拼写和语法错误;他们更容易保持注意力,所以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上表现也更好。

为什么双语儿童有认知优势呢?

语言上有优势或许因为他们从非常早就知道语言表达的多变性,比如同样一种动物(狗)在两种语言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英语的“dog”和中文的“狗”看上去和听上去都不一样。

他们可以排除干扰应该是因为他们需要观察并且使用被当时的说话对象明白的语言,因此他们需要抑制另外一种当时不适合的语言所练就的。

03 双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既然双语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流利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那应该如何学双语效果最好呢?

因为不同的方案在有效性上差异很大,所以双语教育的解决方案在过去20年有很多争论。

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双向双语教育“(Two-way bilingual education)的效果非常好,所谓“双向双语教育”也就是在学校里面实行双语教学,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使用一种语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比如美国一项针对3岁半到5岁的墨西哥移民孩子的研究发现,如果在幼儿园里面一半的时间使用英语,一半的时间使用西语,孩子不仅英语能力非常好,而且西语也和在墨西哥本土长大主要使用西语的孩子相差无几。

不仅如此,即使英语流利的孩子参加这样的“双向双语教育”也有很大好处,不仅成绩会更好,而且第二语言还能获得接近母语的水平。

04 可以从小就开始

现在西方国家除了双语幼儿园,双语托儿所也开始越来越多,其中不少第二语言还是中文。

刚出生的婴儿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们可以区分和模仿世界上6000多种语言里面的所有声音。不过到10个月左右,他们就会和大人一样,只能区分自己母语(可以不止一种)里面的声音了。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拥有一口标准的外语口音,最好在孩子10个月大之前就让孩子接触到一定量的外语。视频或者音频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是真人对孩子说话才可以。

国际化家庭非常方便,父母可以各自使用自己的第一母语对孩子说话。对大部分家庭,想在10个月大之前让孩子接触纯正的外语基本上只能请老外来家里了。

如果父母对发音没有那么看重,我一直推荐父母自己学外语,然后自己对孩子说外语。

如果10个月大之前没接触外语,可以等到2岁半-3岁左右等母语已经比较熟练了再让孩子开始学习外语。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语言的接受能力还非常强,而且不容易混淆两种语言,如果外语环境足够好,他们的外语水平也能很快达到接近母语的水平。

05 上外语课

如果在家里没有机会学习外语,那就只能上外语课了。

孩子2岁半-3岁左右的时候可以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外语课去上,选择外语课,这2点要注意:

  • 老师说的要是地道外语;

    上面提到过了,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学习能力还很强,发音还是有机会接近母语水平的,因此孩子一定跟讲地道外语的老师学习。

    另外,课堂上应该只用外语。这个阶段每天上课时间不会太长,应该保证上课时间对外语的充足接触和使用。

  • 有趣和有参与感。

    儿童的课堂应该使用外语歌、艺术、手工、游戏或者其它孩子喜欢的活动来教语言,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玩开心。

06 课外学习

虽然在课堂上可以给外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过只靠课堂还是不够的,在家也需要尽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外语环境,比如:

  • 给孩子提供外语绘本、儿歌、视频(筛选内容,而且要把控时间);
  • 逛超市的时候到进口食品区让孩子念上面的内容;
  • 让孩子用外语说家里所有物品的名字;
  • 邀请外语流利的朋友到家中做客。

总之,和流行观点相反,学习双语或者更多的语言不仅不会阻碍孩子的语言流利,也不会影响智力发育,而且双语还有认知能力的优势。

当然,给孩子提供双语教育的成本也确实非常高,但双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认知和语言优势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
  •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P.S.) Steven Pinker
  • 《Bright from the Start: The Simple, Science-Backed Way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from Birth to Age 3》 Jill Stamm

题图授权基于:CC0协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214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07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543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2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24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07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1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5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4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25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1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85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64评论 1 26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67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6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