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应试教育,很多人都是深恶痛绝,认定这是毒害青少年的教育毒药。
然后,又不约而同的很向往欧美式的教育。
其实,好的教育资源在哪里都缺,美国也一样,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美国每年能进入藤校的孩子也很少,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牺牲所有的业余时间打造出来的学霸,才有可能进入这种学校。
看一下,2018年美国录取率最低的三所藤校,你就知道竞争有多激烈了:
哈佛大学4.59%,国际生比例今年高达12%。
普林斯顿大学5.5%,国际生比例在12%。
耶鲁大学6.31%,国际生比例在11%。
(这和我们记录清华北大的录取率不一样,清华北大是按照全部考生来计算,上述学校是按照申请人数来计算)
那么,我们羡慕美国教育的什么?
也许、可能是他们定义学霸的方式更加多样。
比如哈佛,你成绩好,哈佛未必要你,但是如果你除了成绩不差,在某一方面,还能有所特长,那就是哈佛认定的人才。
所以,总会出现成绩绝对优秀却没被录取的消息。
比如,2004年,哈佛大学拒绝了164个SAT考满分的中国学生。
有位家长就质问学校:“为什么不录取我女儿?”
哈佛只说了一句话:“您女儿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
但,同一年,哈佛以全奖录取了一名中国学生。这名学生来自甘肃,SAT只考了1560分(满分2400分)。但是,他在高一时,发明了一种过滤水装置,免费提供给附近村庄的农民。
我们这里只列举了哈佛的例子,其它藤校的情况也类似。
成绩只是评定你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并且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并且,因为美国八所藤校都是私立大学,学校的建设费用主要靠校友赞助。所以有很大一块名额是预留给这些人的(传承生)。
你也不要觉得不公平,因为这是学校存活下来的根本。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2010年至2015年,哈佛“传承生”录取比例高达34%,比普通学生录取率高达7倍多。
其实,也正是因为这种评定方式的多样化,在美国,想进入这些名校,绝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简单来讲,除了成绩外,人脉、金钱、社会地位,都是这些学校衡量的重要标准。
想另辟一条新路,就得额外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发展其它的技能,比如上面提到的甘肃学生,你也可以发展自己在艺术、体育方面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一定要特别突出才行。
你看,在美国,想进入一所好大学也很不容易。
前几天,一篇文章《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在圈内非常火爆,文中充分描写了国人和俄罗斯人在美国教育的紧张情绪。
也买学区房,也逼着孩子上各种课外班,也不断的做作业、做作业,上补习班、上补习班,努力进“实验班”、“实验班”……
一点不比国内轻松!
大家都清楚,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非常矛盾。一方面大力提倡减负,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考核指标一直都没有改变。
原以为换一个环境就会好点,可是,换了环境后,周围还是国人,还是搞的那一套。
环境换了,心境不变,事情还是老样子,你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受罪”!
其实,欧美人就看的很开,心态放的就很平和。
怎么讲呢?
欧美国家普遍是高福利国家。
你学习好,可以从事律师、医生、金融等要求学历高一点的职业;
我学习不好,可以从事厨师、挖掘机、石油工人等技能要求高一点的职业。
不管从事怎样的职业,大家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
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福利普遍好,社会分配主要集中在中产家庭,谁也别看不起谁,因为大家差别不大,所以对从事不同的职业就没有多大的心里落差。
这就导致,这些国家的孩子在上大学前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如果以后要从事高学历的职业,那就上;否则就上一个“蓝翔技校”就行。
所以,别以为到了国外,你的教育就轻松了,你的日子就好过了。
心境不变,到那里都一样,教育都是缠人的小妖精!
既然,我们注定无法避开应试教育,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我们的孩子,而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个书呆子呢?
著名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老师,在2006年,作为人大附中实验三班的班主任,曾将全班55人中的37人送入清华、北大,10人送入剑桥、耶鲁、牛津等世界名校,其他学生也考入复旦、南开等国内名校。
这些孩子并不是人们眼中的书呆子,其中校足球冠军、校运动会总冠军、校网页设计大赛总冠军等6项文体冠军,都被这个班夺走;音乐才子、辩论高手、电脑奇才、跆拳道高手在这个班比比皆是。
可以说,这个班的同学都有各自的特点,文武双全,且个个优秀。
王金战老师就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一个人在努力完成一件事情的路上,必然需要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优良的身体素质,以及应对难题的正确态度,而这一切都是良好素质的体现,这一切都在应试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磨练。
从这个班毕业的肖盾同学(在就读于剑桥大学)就说,有了那三年的磨练,以后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轻松应对了。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素质!
亲爱的家长朋友,难道我们就不能利用好这样的磨难,把所谓的坏事变成好事?我想,我们是可以的。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感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