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满心欢喜的期待一趟旅行,但其结果可能是乏味和无聊,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还要不要去旅行?
旅行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它让我们得以斩断真实生活,进入一个陌生世界,它重新打开了眼睛和感官系统,把我们推向陌生人的角度。它意味着失去秩序,同时也意味着惊喜。这也正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近日读了阿兰·德波顿所著《旅行的艺术》。它不算游记,虽然文章中也写到几趟旅行,但重点不在这,不在于描写见闻、叙述故事,而在于重新思考旅行这件事情。
第一个话题是:当我们满心欢喜的期待一趟旅行,但其结果可能是乏味和无聊,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还要不要去旅行?
作者介绍了于思曼的小说《逆流》,这篇小说发表于1884年,主人公德埃桑迪斯公爵正计划去伦敦旅行,但是他把一切都准备好,并且已经到了火车站就要出发时却改变了主意。他突然想到,一切都是无聊和乏味的,上车、下车、搬运行李、看看这里看看那里,没有任何意思,所以他回了家,并且再也没有离开过。
这是旅人常见问题,我们总是美好的想象目的地,而当我们真正达到时,脑海中的星光熠熠瞬间变得平庸黯淡,这是因为,“期待和记忆一样,都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带有欺骗性质。
饶是如此,恐怕还是有许多人要踏出脚步,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
也许是美好的风景。按诗人华兹华斯的看法,花草树木、年兽虫鱼中均含有唤醒我们德性的力量。
也许是壮丽的自然。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的夜空、沙漠、巨石等风景,让我们感受到壮阔,使我们看到人类的渺小和脆弱,理解自身的局限,从而获得一种净化般的澄净。
也许是异国情调。它让我们得以用一种崭新的眼光面对这个世界,到处是新奇和变化,让你感到欢欣和满足。
或许正是这些东西在召唤着旅行者,但内因,最最重要的,还是好奇心。在好奇心这一章,阿兰·德波顿介绍了19世纪德国自然科学家和探险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99年,二十九岁的洪堡,从西班牙的拉科鲁尼亚海港起航,踏上南美的旅程,从此之后,他的一生都在探险中度过。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纯粹的好奇心的力量。
但是,正是因为洪堡,再看看现代旅游工业下生活的我们,则多少有点可怜。在洪堡的时代,世界还有许多未被探明发现之境,探险,是发现这个世界的心愿。而我们每去到一个地方,都会有各种旅行指南告诉你所有答案,新奇的世界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我们高傲而不够格,当洪堡在世界各地探险,发现新的物种,把它们归类,做各种实验,感受发现的乐趣时,背后的动能是知识,而我们都是知识的贫农,当我们迫不及待的去某地观光时,脑袋空空,被旅行手册安排着四处排队,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在看什么。
大一去北京旅行的时候。当时接待我们的导游跟我说过:很多人的旅行成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然后就是发到朋友圈的肤浅炫耀。但是,人生要贫瘠到怎样的程度才需要让所有人看到你到此一游。也许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走了那么多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阿兰·德波顿提醒我们,这是一种危险,旅行也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和知识储备。由此看来读书还是有用的。
除此之外,旅行的最大礼物,就是重新赋予我们感受力。
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城市,进入火车、飞机、旅馆、陌生的城市,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束缚。旅途之所以令人思考,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感受力,更容易听到内心的声音。
但是,感受力因人而异,相同的景色,有人看见丰富的海洋,有人则只是看见一片蓝色,如何更好的把握美?面对阿兰·德波顿的建议是通过艺术,通过梵高的画,他重新发现了麦田和柏树,每一种艺术,都拥有令人大开眼界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能够模仿,去试着写,甚至试着画,当你试着画下你面前的景色时,需要的不再只是一秒钟的瞥视,而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观察,它能锻炼你的内心。
只有这样,当你从旅途中回来,才仍然能抱有一颗好奇心和感受力,在日常生活里发现美与乐趣。终究,旅行的意义,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
一场自己的旅行,就像是一场诱惑迷人的美梦。倒置沙漏,计时开始,切掉手机,独自消失。沙漏流尽,返回现实。一切如常,日子继续。只是你是否还是那个出门前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