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父与子》,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本漫画书吧。连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选编了里面的内容。遗憾的是自己一直没有好好读过。这个暑假,每天陪开心看几页,用不了多久就看完了,这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实在太多太深。
书中有194幅连环漫画,讲述了190多个小故事。里面的爸爸和儿子,一个是小顽皮,一个是老天真。他们与其说是父子俩,不如说是一对玩伴儿,一对难兄难弟,一对欢喜冤家,一对喜剧搭裆,一组高甜CP。他们一起游玩,一起钓鱼,一起助人为乐,一起落井下石,一起倒霉,一起走运,一起闯入后台,一起流落荒岛……
书中的爸爸秃头,肥胖,看起来很特别油腻。他身上有很多普通人身上的缺点,比如和儿子下棋后输不起,恼羞成怒,把儿子狠揍了一顿。比如爱占小便宜,带儿子去乘车,想逃票,就把儿子装进行李箱,哪知露出了“儿脚”。这个爸爸也很爱犯错,显得特别愚蠢。比如去书房喊正在看书的儿子吃饭,儿子走了,他想瞟一眼是啥书让儿子废寝忘食,没想到自己也看进去了,忘记吃饭。儿子的作业不会做,老爸自信满满帮他写,结果交上去全是错的。
这个爸爸也有很多可贵的优点。比如富有童心,特别会玩儿,爸爸开车代儿子去郊游,半路上车坏了,儿子拿出滑板车开心地走了,爸爸见车修不好,干脆一脚在车里,一脚在外蹬,把汽车也当滑板车开走了。和儿子一同在公共场合玩滑板车,看到有管理员来了,就拿帽子把自己的胡子挡住,好显得年轻一点。爸爸还善于反思,经常自责。儿子要玩小火车,一再请求,爸爸都拒绝。后来,爸爸意识到自己太不近人情,站在镜子前特别懊悔,于是撅起屁股,自己打自己。
书中的儿子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这个年龄段小男孩的所有优点与缺点。他调皮好动,贪玩任性,鬼点子多。比如为了让爸爸照相有头发,就“倒立”在爸爸的头上,好让自己的头发倒下去,覆盖在爸爸的前额,等洗出照片后剪去上面的自己即可。再比如,爸爸过生日,他送出的生日礼物竟然是驯兽两头猪,让他们在爸爸面前表演节目,最后两头猪把尾巴卷起来,卷出两个数字“3”和“8”,而这恰好就是爸爸的生日。半夜儿子想吃零食,可爸爸不同意怎么办?他就假装梦游,走进客厅,拿到零食大吃特吃,还在背上贴个牌子:我在梦游,不得惊醒。爸爸和儿子想学艺,兴致勃勃地买了萨克斯馆和小号,没练多久觉得太难,最后的结局是爸爸拿萨克斯来抽烟,儿子拿小号来吹泡泡。
除了好玩儿,搞笑,书中表现得最多的就是父子情深了。儿子踢球打破玻璃窗,被老爸赶出家门。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儿子却没回来。爸爸焦急不安,冒着严寒出去寻找,遍寻不着,刚到家门口,一个球从背后飞来,“呯”的一声,儿子回来又把球打碎了玻璃,这次可不能把儿子赶走了,爸爸上前,紧紧抱住他,儿子可比玻璃重要啊!晚上,爸爸哄儿子入睡。讲故事,玩游戏,捉迷藏,耍杂技,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最后的结果就是儿子根本舍不得爸爸离开,爸爸干脆躺下来,陪儿子一起睡觉。
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能展现父子情深,都能感受到他们多么会玩儿,能够创造数不尽的生活乐趣。正是由于书中展现出来的满满的幽默感,浓浓的父子情,还有奇妙的想象力,让这本书成为全世界的经典。
创作这本书的卜劳恩1903年出生于德国,1931年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成为父亲后,他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爱都灌注到这本漫画集中。可惜的是他曾因画过反希特勒的漫画,未能逃脱纳粹的迫害,1944年,38岁的他被捕后在狱中自杀,英年早逝。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画的这些漫画能风靡全世界。多少个夜晚,温暖的灯光下,父亲拥着儿子,一起看书中的故事,发出畅快欢笑,共享天伦之乐。
多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写过亲子共读《父与子》带给他的感悟:在一个地狱时代里,卜劳恩在悲剧性的创作环境里创造了喜剧化的文本格局,凭借一己的亲子之爱,创造出无数国度的无数代人们共享的亲子之乐,这种快乐,因他非凡的努力得以在今天如此自然地渗入我这一类最普通的家庭,渗入并创造了我和儿子如此长久的欢乐。他让我想起《美丽人生》中那个在法西斯枪口前仍然对着儿子做鬼脸的父亲圭多,还有《因父之名》中那个救子心切四处陈情却含冤屈死狱中的父亲康伦先生,正是这些曾经做父亲的人,让我们这些今天的父亲再一次受到鼓舞:不管自己是多么平凡的人,仍然有机会因为父亲的角色而靠近伟大。
在妈妈们普遍抱怨”丧偶式育儿“的当下,多么希望有更多的爸爸能好好陪孩子看这本书;多么希望爸爸们有更多时间带着孩子一起玩,因为会玩是天地间最高级的学问;多么希望爸爸们明白:一个被爱和幽默浇灌长大的孩子,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有晦暗的人生。